2011年2月26日星期六

遠離財務自由的10個習慣

1. 我覺得把錢放定存最保險 。(跑輸通脹)

2. 選股時,我很喜歡聽朋友建議。(不明不白輸死)

3. 我有投資股票或基金,但我通常不太去管它。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

4. 我沒有記帳習慣 。(每個月使左去邊都唔知,如何慳錢)

5. 如果我中了彩票,我會拿去花光。 (拿去花光,跟未中之前有何分別)

6. 我不喜歡格價。(累積格價可以令你慳很多的)

7. 我平均不到一年換一隻手機。(浪費)

8. 我覺得一個月花錢養車很划算。(唔養車會唔會更划算)

9. 我會把兼職賺的錢或加班費,拿去買名牌。(買完呢d野,遲早未又變返垃圾)

10. 我每年一定要出國旅遊兩、三趟。(去少次會死嗎)

2011年2月19日星期六

理財的五個要點

現金管理是理財的基礎:

幾乎所有的金融理財行爲都需要現金流的參與,個人與家庭理財更是如此,因而對現金流入與流出的有效管理是理財最基礎的環節。

現金管理就是對各項收支的經營和管理。收入包括勞動所得、投資所得、生息收入等確定性收入,還包括額外勞動所得、應收賬款及幸運所得等不確定收入。支出包括吃穿住行用、孝敬長輩、養育兒女及社交支出等必備支出,還包括集會、捐助、愛好、衝動等隨機性支出。因此理財涉及到生活的每個細節。

現金流量分析是理財規劃的基礎環節,是分析理財行爲和財務狀況最有效的手段。

資産管理是理財的重心:

在經濟狀況和生活水準達到一定的程度,就會逐步積累豐富多樣的資産,長此以往資産就會成爲個人與家庭財富的主要部分,而對資産的有效管理自然就是理財活動的重要部分。

資産包括固定資産、流動資産。固定資産比如實物、房産、鋪面、企業實體等;流動資産主要是指金融資産,包括儲蓄類資産、投資類資産、保險類資産等。

不論是固定資産還是流動資産,由於其資金佔有率較高,而且所處的行業複雜程度較高,因而對其對其實施有效管理需要豐富的社會經驗和相應的專業知識。

對資産的有效管理是理財規劃的重要部分,需要全面而豐富的理財知識。

債務管理是理財的關鍵:

不論是債權還是債務,相信在目前這個社會很多人都不大喜歡。其實債務並非完全都是壞事,合理的債務管理是達成理財目標的捷徑。

在實際生活中爲了更快更好的實現理財目標,不可避免要面臨債務問題。只要把債務控制在合理可控的範圍之內,適當的債務可以幫助現代人合理處置財務難題、提前實現生活品質的提高等。

對債務的有效管理是理財規劃的關鍵步驟,可以實現財務壓力的有效轉移。

風險管理是理財的命脈:

由於現實生活中的衆多不確定因素和與日俱增的安全防護的需要,使得人身和財産風險的有效管理變的非常必要。風險防範始終是事關成敗大局的。

有效的風險管理是現代社會先進的體現,如果沒有參與風險管理交通工具不能上路運行,貿易貨運不能出海流通,商場大廈無法入駐營業。而在日益流動性增強和小家化發展的今天,沒有有效的風險管理會讓個人與家庭的安穩幸福面臨巨大的隱患。

有效的風險管理是理財規劃應該優先考慮的部分,只有在安全穩健的前提下才談得上長遠發展。

投資管理是理財的要點:

理財最終的目的就是協助財富的擁有者更快更好地實現生活目標和人生理想,而財富的增長和增值是實現理財目標的基礎,而投資就是實現財富有效增值的不二法門。

2011年2月12日星期六

理財必須養成的六種習慣

有很多好的做法,可以幫助開始自己的理財計劃,以下六種習慣,如果能夠遵循其規則,完全可以幫助一個剛開始理財的人,學會如何很好的控制其經濟狀況。

習慣一:記錄財務情況
能夠衡量就必然能夠了解,能夠了解就必然能夠改變。如果沒有持續的、有條理的、准確的記錄,理財計劃是不可能實現的。因此,在開始理財計劃之初,詳細記錄自己的收支狀況是十分必要的。一份好的記錄可以使您:
1. 衡量所處的經濟地位–這是制定一份合理的理財計劃的基礎。
2. 有效的改變現在的理財行為。 .
3. 衡量接近目標所取得的進步。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做好財務記錄,還必須建立一個檔案,這樣就可以知道自己的收入情況、淨資產、花銷以及負債。

習慣二:明確價值觀和經濟目標
了解自己的價值觀,可以確立經濟目標,使之清楚、明確、真實、並具有一定的可行性。缺少了明確的目標和方向,便無法做出正確的預算;沒有足夠的理由約束自己,也就不能達到你所期望的2年、20年甚至是40年後的目標。

習慣三:確定淨資產
一旦經濟記錄做好了,那麼算出淨資產就很容易了-這也是大多數理財專家計算財富的方式。為什麼一定要算出淨資產呢?因為只有清楚每年的淨資產,才會掌握自己又朝目標前進了多少。

習慣四:了解收入及支出
很少有人清楚自己的錢是怎麼花掉的;甚至不清楚自己到底有多少收入。沒有這些基本信息,就很難制定預算,並以此合理的安排錢財的使用;搞不清楚什麼地方該花錢;也就不能在花費上做出合理的改變。

習慣五:制定預算,並參照實施
財富並不是指掙了多少,而是指還有多少。聽起來,做預算不但枯燥,煩瑣,而且好像太做作了,但是通過預算可以在日常花費的點滴中發現到大筆款項的去向。並且,一份具體的預算,對我們實現理財目標很有好處。

習慣六:削減開銷
很多人在剛開始時都抱怨拿不出更多的錢去投資,從而實現其經濟目標。其實目標並不是依靠大筆的投入才能實現。削減開支,節省每一塊錢,因為即使很小數目的投資,也可能會帶來不小的財富,例如:每個月都多存100元錢,結果如何呢?如果24歲時就開始投資,並且可以拿到10%的利潤,34歲時,就有了20,000元錢。當65歲時,那些小小的投資就變成了616,000元錢了。投資時間越長,復利的作用就越明顯。隨著時間的推移,儲蓄和投資帶來的利潤更是顯而易見。所以開始的越早,存的越多,利潤就越是成倍增長。

-----------------------------------------------------------------
習慣改變性格,性格改變命運。有些習慣開始時會覺得是一件很悶的行為,有些人可能因為太悶而中途放棄,但成功的人永遠是堅持不懈的人,當你堅持地進行就可以成為習慣。例如我們孩童時是不情願天天早晚刷牙的,但如果不強迫變成習慣,後果便極有可能是經常蛀牙。

2011年2月7日星期一

投資風險 - 價值投資篇

價值投資者經常提到只要以遠小於價值的價格買入投資對象便是低風險的價值投資,但事實是否如此呢?本文會以股票作為投資對象。

價值的評估就是投資對象的有形資產+無形資產+未來現金流-負債。除了有形資產和負債可從財務報表或年報中得到外,無形資產如人材,品牌價值,業務模式等和未來現金流都是投資人經過分析而估計出來的。在長線投資一文中已提到人是沒有預知能力的,所有估計都會伴隨著估計錯誤的風險。即使強如巴菲特的價值投資者,他最初買入的巴郡就是一個估計錯誤的失敗投資的例子。所以價值投資並不是等同低風險的投資行為,更大的風險正正可能是投資人因信心過度而不斷投入資金,而最終發現是估計錯誤。

價值還會隨時間而改變的。今天的價值並不等同明天的價值,當投資人以到今天為止的資訊來計算價值,以低於價值的價格買入後便實行買入及忘記策略,認為只要在若干年後拿出來便可以大大升值是很危險的想法。因為公司是可以因經營不善,科技進步,社會習慣改變,政府政策,管理層欺瞞等而出現業務年年倒退甚至倒閉。

價值亦會因股票性質而出現長期不能反映。例如我們會找到不少細價股,多年來平均價格都在價值之下(低於資產值),如果買入這些股票而長期持有,便會浪費很多機會成本。價值的反映必須要得到資金的認同,如果市場普遍不認同該股價值,或市場未有足夠的資金量去提升該股的需求,價值是可以永遠不被反映的。

以上都是價值投資的陷阱,投資人要完全避免是不可能的,但增強分析能力,定期檢討,買入流通量大而已被市場認同的是可以減少出錯的機會,而出錯後的損失亦可以因為及早退出而減少。

2011年2月6日星期日

理財規劃

方法就是「開源節流」

開源:

1. 保住現有收入:適時充實自己的專長,提升工作性質的不可替代性。而且當專業能力與不可替代性提升到一個階段時,即便公司不幫你加薪也會有其他公司拿出更好的待遇來挖角

2. 增加第二收入:行有餘力的話可以積極的尋找賺取第二份收入的機會,使自己可調配的資金更充裕。

節流:

1. 養成記帳習慣,計畫性存款:對自己的收入與支出做好規劃,嚴格執行,善用自動扣款機制的理財管道,讓自己沒有揮霍的空間。

2. 確實瞭解自己的「需要」與「想要」:首先是釐清需要與想要,不亂花錢。當用則用,能不花就不花。要注意別貪小便宜,別因為打折之類的花招,而買了一堆用不到的東西。「貴的東西有用,不貴;便宜的東西無用,浪費。」


此外還要確立你自己的儲蓄觀
收入-支出 = 存款

每月收入按個人花錢習慣支出。沒規劃的到月底剩多少存多少通常都是月光族 ,就算有也是幾百元。若是還有刷卡的習慣的話可能還會造成卡債還不完的慘狀。

收入 - 固定小額存款 = 支出

每月的收入固定在發薪日或隔1至2天就先做自動扣款的小額存款。因為錢已經先扣款了,所以在花錢習慣上自然會將可用金額定在已經扣款之後的餘額。而且因為錢已經先存了,所以自然沒有還要留點錢儲蓄的壓力,就能愛怎麼花就怎麼花,但是有個前提,就是在花錢時以現金為限,不去動用信用卡,不然留下卡債的話還是一樣沒錢存。

其實不管哪種存錢方式,最重要的是對自己的收入做好規劃,分配成每天的預算,然後嚴格執行,超過預算的事絕對不做,這樣才能真正的存到錢,然後積小錢為大錢,幾年之後你就有一筆資金了


有了資金後便可以進行一些投資,但在投資前要先確立一個觀念,投資重在長期的複利投資,而不是短期的投機暴利,所以要先屏除一年想賺50% 100%的想法。

窮人的習慣

從前有一個窮人,很窮,一個富人見他可憐,就起了善心,想幫他致富。

富人送給他一頭牛,囑他好好開荒,等春天來了撒上種子,秋天就可以遠離那個“窮”字了。

窮人滿懷希望開始奮鬥。可是沒過幾天,牛要吃草,人要吃飯,日子比過去還難。

窮人就想,不如把牛賣了,買幾只羊,先殺一只吃,剩下的還可以生小羊,

長大了拿去賣,可以賺更多的錢。

窮人的計劃如願以償,只是吃了一只羊之後,小羊遲遲沒有生下來,日子又艱難了,忍不住又吃了一只。

窮人想:這樣下去不得了,不如把羊賣了,買成雞,雞生蛋的速度要快一些,雞蛋立刻可以賺錢,日子立刻可以好轉。

窮人的計劃又如願以償了,但是日子並沒有改變,又艱難了,又忍不住殺雞,終於殺到只剩一只雞時,窮人的理想徹底崩潰。

他想:致富是無望了,還不如把雞賣了,打一壺酒,三杯下肚,萬事不愁。

很快春天來了,發善心的富人興致勃勃送種子來,竟然發現窮人正就著鹹菜喝酒,牛早就沒有了,房子裡依然一貧如洗。

富人看見眼前的景象嘆口氣什麼也沒說就失望搖頭轉身走了。

窮人仍然一直窮著。

很多窮人都有過夢想,甚至有過機遇,有過行動,但要堅持到底卻很難。

據一個投資家說,他的成功秘訣就是:沒錢時,不管再困難,也不要動用投資和積蓄,壓力會使你找到賺錢的新方法,幫你還清賬單。這是個好習慣。

性格形成習慣,習慣決定成功。

---------------------------------

好的習慣使人成功,壞的習慣使人失敗,如此一個不用成本卻能翻身的機會卻白白的喪失真是讓人為他覺的可惜。

而成功者與失敗者最大的不同處在於,成功者訂立目標後勇往直前,碰到困難時改變方法再接再勵,而失敗者訂立目標後若一碰到困難則改變目標改變方法,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
所以窮人思想的人,即使政府或他人如何幫忙,最終都改變不了窮的生活。

致富七要領:從破錢囊開始

阿卡德在一張小桌旁坐下。桌上,一盞聖燈不時飄散出的香氣,奇妙又迷人。這個全巴比倫最有錢的人的演講是這樣開始的:

一個破爛不堪的錢囊就算是我的第一個庫房。只是我無法容忍這錢囊空空如也,因此,我千方百計尋找填滿錢囊的妙方。上天保佑,我發現了7個妙方。我把它們傳授給你們。這是邁向成功的第一步。第一步走不好的人,就永遠也不會登上財富的殿堂。

致富第一大要領:先讓你的錢包鼓脹起來

你們每放進錢包裏10個硬幣,最多只能花掉9個,這樣,要不多久你的錢包就會鼓起來,它的重量日漸增加,握在手裏你會覺得很舒服,你的靈魂也會感到滿足。

這話聽來太簡單,也許會引你們發笑。但我敢說這是一個奇妙的真理,當我控製我的支出不超過所得的十分之九,我的生活仍然過得很舒適,但攢錢比以前更容易。這分明是上天賜給人的定理。錢包經常癟著的人,金子是不會進他的門的。

致富第二大要領:為你的開銷做預算

每一個人都承載著他們的能力所無法滿足的諸多欲望。你只能滿足其中的很少一部分。只要仔細研究,分析你的生活習慣,你就會發現,有一些你曾經認為必不可少的開銷,其實恰恰可以免除或減少。把錢花在刀刃上,把你花錢的效率提高到100%。

將確實有必要做的選出來,然後從錢包裏取出十分之九的錢去支付。劃掉其他不必要的,因為一味地放縱欲望,只會助長你的貪婪,終將後悔莫及。

致富第三大要領:利用好每一分錢

裝滿金子的錢包令人滿足,但它也許造就的只是一個吝嗇鬼、守財奴,不會有別的意義。我們從自己的收入當中存下來的金子,只能算是個成功的開始。這些儲蓄所賺回來的錢,才是建立我們的財富的基礎。

我的第一筆獲利的投資,是借錢給阿格投資銅材,這次經曆使我的智慧得以增長,資金不斷增加,我的投資也在擴大--從最初的只借給一些人,到後來的借給許多人。讓每一分錢,都如同農田聚積作物一樣,反複利用生出利息,幫你帶來新的收入,這樣財富就源源不斷地流入你的錢包。

致富第四大要領:謹慎投資,避免損失

一旦擁有了金子,人們就可能受到看似可行的投資機會的試探。

在你借錢給別人之前,最好調查一下借錢的人是否有償債的能力,信譽如何。做任何投資,你都要事先徹底了解一下那項投資是否要擔風險。不要過分相信你擁有的所謂智慧,在這方面找經驗豐富的人多商量。他們願意免費提供這類建議,實踐證明,這些建議真正的價值就在於能保你不受損失。

致富第五大要領:擁有自己的房子

一個人只要真心渴望擁有自己的房子,就不可能達不成心願。那些經營貸款業務的錢莊,很高興你們向他們借錢買自己的房屋和土地。假如你能擬就一個購屋計劃,提出一個相對合理的數目,你完全能借到錢,支付那些地産商。

房子落成,你付錢的對象由過去的房主,變成了現在的銀行。你每一次分期付款後,債務就少一些,幾十年之後房産便會是你的了。

一個男人一旦擁有了自己的房子,便是得著了無邊的幸福。他的生活費用將大大降低,餘出的錢可以用來享受更多的人生樂趣,並滿足他渴望實現的欲望。

致富第六大要領:為未來生活做準備

一個人有很多方法可以確保未來的生活無憂無慮。有的人找一個隱秘的地方,偷偷把財寶埋藏在地裏。也可以買幾棟房産或幾處地産準備養老。假如選對了將來有可能升值的房地産,他們將永久從其中獲取利潤。你也可以把小額的錢存入銀行,並定期續存增加數額。長期的小額定期存款,會使你的將來有所保障。

致富第七大要領:提高你的賺錢能力

想成為有錢人,首先要有賺錢的願望。這願望務必非常強烈而且明確。在財富的累積過程中,不要嫌錢少,先從小數目開始,逐漸賺得多一些,總有一天能賺得更多。

金錢是慢慢流向那些願意儲蓄的人

根據巴比倫出土的陶磚土記載,巴比倫最有錢的人叫做阿卡德,很多人羨慕他的富有,因此向他請教致富之道。阿卡德原來是在擔任雕刻陶磚的工作,有一天,有一位有錢人歐格尼斯來向他訂購一塊刻有法律條文的陶磚,阿卡德說,他願意漏夜雕刻,到天亮時就可以完成,但是唯一的條件是歐格尼斯要告訴他致富的秘訣。歐格尼斯同意這個條件,因此到天亮時,阿卡德完成了陶磚的雕刻工作,歐格尼斯實踐了他的諾言,他告訴阿卡德: 「 致富的秘訣是:你賺的錢中有一部份要存下來 。」「財富就像樹一樣,從一粒微小的種耔開始成長,第一筆你存下來的錢就是你財富成長的種籽,不管你賺多麼少,你一定要存下十分之一 。」

一年後,當歐格尼斯再來的時候,他問阿卡德是否有照他的話去做,把賺來的錢省下十分之一。阿卡德很驕傲的回答,他確實照他的方法作了,歐格尼斯就問:「那存下來的錢,你如何使用呢?」
阿卡德說:「我把它給了磚匠阿盧瑪,因為他要旅行到遠地買回菲利人稀有的珠寶,當他回來的時候,我們將把這些珠寶賣很高的價格,然後平分這些錢。」
歐格尼斯責罵說:「只有傻子才會這麼做,為什麼買珠寶要信任磚匠的話呢?你的存款已經泡湯了!年輕人,你把財富的樹連根都拔掉了,下次你買珠寶應該去請教珠寶商,買羊毛去請教羊毛商,別和外行人做生意!」
就如同歐格尼斯所說,磚匠阿魯瑪被菲利人騙了,買回來的是不值錢的玻璃,只是看起來像珠寶的東西而已阿卡德再次下定決心存下所賺的錢的十分之一,當第二年,歐格尼斯再來的時候,他又詢問阿卡德錢存的如何?
阿卡德回答:「我把存下來的錢借給了鐵匠去買青銅原料,然後他每四個月付我一次租金。」
歐格尼斯說:「很好,那麼你如何使用賺來的租金呢?」
阿卡德說:「我把賺來的租金拿來吃一頓豐富大餐,並買一件漂亮的衣服,我還計劃買一頭驢子來騎。」
歐格尼斯笑了,他說: 「你把存下的錢所衍生的子息吃掉了,你如何期望他們以及他們的子孫能再為你工作,賺更多的錢?當你賺到足夠的財富時,你才能盡情享用而無後顧之憂 。」

又過了二年,歐格尼斯問阿卡德:「你是否達到夢想中的財富?」
阿卡德說:「還沒有,但是我已存下了一些錢,然後錢滾錢,錢又滾錢。」
阿格尼斯又問:「那你是否還向磚匠請教事情?」
阿卡德說:「有關造磚的工作請教他們能得到很好的建議。」
歐格尼斯說: 「你已學會了致富的秘訣。首先你學會了從賺來的錢省下錢 ,其次你學會了向內行的人請教意見 ,最後你學會了如何讓錢為你工作,使錢賺錢。你已學會如何獲得財富,保持財富,運用財富。 」
早在八千年前的巴比倫人就指出: 成功的人都是善於管理、維護、運用、創造財富。

這則古老的智慧當中,蘊含著金錢的五大金科定律: 
金錢的第一定律 : 金錢是慢慢流向那些願意儲蓄的人。 
每月至少存入十分之一的錢,久而久之可以累積成一筆可觀的資產。 

金錢的第二定律 : 金錢願意為懂得運用它的人工作。 
那些願意打開心胸,聽取專業的意見,將金錢放在穩當的生利投資上,讓錢滾錢,利滾利,將會源源不斷創造財富。 

金錢的第三定律 : 金錢會留在懂得保護它的的人身邊。 
重視時間報酬的意義,耐心謹慎的維護它的財富,讓它持續增值,而不貪圖暴利。 

金錢的第四定律 : 金錢會從那些不懂得管理的人身邊溜走。 
對於擁有金錢而不善經營的人,一眼望去,四處都有投資獲利的機會,事實上卻處處隱藏陷阱,由於錯誤的判斷,它們常會損失金錢。 

金錢的第五定律 : 金錢會從那些渴望獲得暴利的人身邊溜走。 
金錢的投資報酬有一定的回收,渴望投資獲得暴利的人常被愚弄,因而失去金錢。缺乏經驗或外行,是造成投資損失的最主要原因。

消費謬誤產生你的債務

很多人常有的通病:習慣漫不在乎的態度過日子,直到某天發現大事不妙,才開始亡羊補牢。最簡單常見的例子,莫過於生活消費的問題。人在消費當下,常不自覺掉入消費陷阱謬誤,你以為自己是理性的消費,事實卻全然不是這麼一回事。我們舉幾個簡單的例子,看看你自己是不是其中一種人?
一、在路上撿到1000元,把這當作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立即花掉。
我們時常把不同來源的錢歸類,分成生活花費金、買屋置產頭期款、旅遊基金或意外之財等等。通常意外得到的錢財,很多人會覺得那不是本來就有的,是額外賺到的,既然如此,花掉也沒差,不會有什麼損害。不過,錢就是錢,不管是賺來的、別人贈與的或路上撿到的,價值都一樣。意外之財不應該被隨便看待。試想:每天都撿到10元(這不是不可能,地上總是有很多零錢),一年累積下來也會有3600元,這筆錢對生活也是不無小補呢!
二、百貨公司大特惠,不買白不買!
雖然景氣不好,但百貨公司週年慶消費累積金額依舊刷新高,這就是有許多人都抱持著搶便宜的心態,看見價差的商品就見獵心喜,買了一堆單價很划算的東西,實際上並不需要,只能先放在家裡,等待某天「被用到」!諸如此類,為貪小便宜而付出更多代價的消費,早已悖離節省的初衷,結果一點也不划算!
三、大錢常花的很鬆散!
有些廠牌衣服定價很高,一件襯衫動輒五、六仟,一季過去,出清特價拍賣,價錢下殺五折至三折。這價錢事實上沒便宜到哪兒去,只是定價更高,感覺上買了就是賺到。當消費者只把焦點放在折扣幅度大小上,花錢相對就容易忽略商品實質的價值,這時花錢態度就會非常大方,消費過度也是意料中的事啦!
四、買東西有鑑賞期,先買再說,反正可以退貨!
通常人對「自己」擁有的東西都會附有較高的價值感,換句話說,別人的東西搞壞就算了,但自己的就會非常小心翼翼使用,避免失去。因此,即便有鑑賞期,當貨物送到家後,再把它退還的機率實在不高。
五、衣櫥裡總是少一件衣服!
這裡的衣服是個比喻,也可能是總是少了一雙鞋子、一片遊戲、一輛車子等等。商人總會營造選擇很多的假象,告訴你買了什麼會更美好的種種觀念。許多人忙著尋找廣告中所謂「最好的」,卻忘記要最好不一定「最適合」,不自覺地陷入選擇的弔詭。
六、買東西令我很快樂!
有些人的快樂建立在買東西上,走在路上,每間店似乎都在向自己招手,不買就是對不起自己。然而,如果快樂的來源是由於物質的滿足,很自然會想要買更好、更貴的東西,這將讓你一輩子都需要追著錢跑。當然,如果這是你生活的志向,那就另當別論! 只要小心別惹債上身就好!綜合以上所述,並非認為消費不好,而是擔心過度消費會讓人債臺高築。與其債務產生,才來反省修正自己的消費習慣,努力賺錢還債,倒不如一開始養成理智的消費態度,你可以把更多時間拿去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

增進理財效率的六個觀念

一、看財經局勢,做趨勢計畫
     相信你有過這樣的經驗:看了今天的財經局勢所做出的投資決策,往往事後證明是錯誤的決定。當股市大壞、房地產價格創新低、市場上每天都有利空消息、所有人都要退出投資行列時,正是起漲的開始,為什麼歷史一再重演,而投資人總是學不會?這是因為多數人會被短期的消息影響其長期的決定,而導致錯誤的結論。假設你買進股票或共同基金是為了十年後給子女留學使用,那麼你會在乎是今天買進還是明天買進嗎?又或者你會為今天哪家公司跳票就賣出,明天護盤基金進場又急急忙忙買進嗎?如果你經常觀看股市解盤的節目,你是否仔細想過:這些老師也許說對了明天的行情,讓你做出買進或賣出的動作,但你是否檢驗過:今日的投資行為一年半載,或是三、五年後來看,還是正確的嗎?
        也許你賣在最高點,賺到十五%,但卻錯失了日後漲升一倍,甚至數倍的利潤。記住,投資是看好未來性,不要隨著一時的消息起舞。

二、不要只為了賺錢而投資 

        很多人以為,只要投資就一定能致富,因此一味挑選獲利可觀的投資工具。如果你經歷過股市從萬點向下反轉,短短時間內就跌了三、五成,甚至有些股票最後只剩最高價時一成的價格,大概就能體會什麼是投資風險了。投資不單純只是為了獲利,其更積極的意義應是管理及運用金錢,使既有的資本發揮更大的效益。不管外在環境好或壞,你都必須理財,所以更需要對風險控管有所了解。風險是指投資價值變動的幅度,只要投資,一定就有風險;因為價值會變動,投資也才有意義。有風險並不是一件壞事,想要有投資報酬,就得承擔風險,就像給花澆水一樣:不澆水,花會枯萎;澆太多水,花也活不了。

三、用情緒理財是最失敗的策略

     投資人都知道不要追高殺低,但投資行為往往重蹈覆轍,就是因為無法克服情緒性的問題。看到股票大漲、別人都在賺錢時,就忍不住跳進去而套在高檔;手中股票總認為還會再漲,等到價格一跌再跌,才只好忍痛認賠出場。一般人最容易有的情緒問題就是貪婪。每個人都希望短時間內就能發財,所以,通常只會看到賺錢機會,而忽略了其背後所隱含的風險,或是不會見好就收,賺到可觀的收益還不滿足,只想還有超額利潤,結果不僅該賺的沒有賺到,還賠得更多。投資人必須控制的另一種情緒就是恐懼。人們經常為了一時的消息而影響投資判斷力,也忘了原本的投資目標而自亂陣腳,計畫要持有三、五年的股票,可能一時股價大跌就急急忙忙脫手,因而損失慘重。第三個情緒問題是人們往往根據最近投資經驗來預估未來的投資收益。其實投資環境隨時在變,假設某一年投資組合因為較為投機而成績特別好,並不表示年年可如此操作;反之,今年成績不理想,不代表投資決策錯誤,必須調整組合內容而涉入較高風險的投資。最怕的是,一時的高獲利讓投資人迷失了方向,而導致日後更嚴重的問題。一點點貪心和焦慮並不是壞事,畢竟人性的弱點是不可避免的,重要的是,要認清這個事實,儘量控制及降低其負面的影響。

四、薪資高不代表將累積更多財富

     多數人常常為了另一份薪資較高的工作而跳槽,但職場上的成功是不是意味著財富累積也會更多?這可能要看個人如何規劃自己的財務。假設兩個同樣大學畢業的同學,一位進入公家機構,一位在民營企業服務。兩人起薪都是三萬元,都工作到六十歲退休。前者一直工作到退休都沒有轉換工作,每年平均領十三個月的薪資,平均薪資調幅為五%,退休後每月可領退休前薪資的六五%。後者平均每五年換一次工作,每次約加薪十五%,每年平均領十五個月的薪資,但服務機構都沒有提供退休金,退休後只能靠自己累積的儲蓄過日子。這是十分典型的例子,就全面的、長期的理財規劃來看,何者較為成功?一直轉換工作、尋求更好的待遇,也許意味工作上的成功,可以過更寬裕的生活,也有更大的花費。如果不審慎累積財富、創造財富,一旦沒有收入,生活可能過得十分拮据而完全無法適應。你可以選擇汲汲營營的追求工作和薪水的成就感,也可以穩當過一生。薪資收入的高低,不能代表財富就有多少,賺較少的錢不見得不能累積財富,過平穩無憂的生活。
五、負債記錄不要變得太完美
     有些人以為從不負債的人就是信用最好,一定就可以在金融機夠借到最高額度,享有最優惠的利率,其實不然。如果沒有信用記錄可循,通常金融機構的審查反而趨向保守。很多人申請了信用卡卻備而不用,這對你的信用記錄也沒有助益,最好是保有少數幾家用得到的信用卡即可。不要以為自己絕不可能向銀行借錢,而不在意信用記錄的維持。平時就應適度使用信用卡,不要遲繳費用,把用不到的信用卡取消;在申請貸款前,先將信用卡的已使用額度降低,以便借到較多的金額。

六、不要花大錢購買價值會逐漸下降的物品

     你會不會因為朋友買了某件名牌的衣物或手錶,所以也跟著買?你有沒有因為刷信用卡的便利,而買了一些原本負擔不起的東西?許多高價的商品,不是因為本身價值如此,而是讓人達到心理上的滿足,試問,這些滿足感可以持續多久?三、四十年後你還會戴這隻錶、穿這件衣服嗎?當初如果把這些錢存起來,現在的價值已經倍增。現代人將享受生活列為重要的生活目標,但這並不表示可以過超過能力所及的物質生活,否則就會變成外表上很富裕,其實一點財富基礎都沒有。

理財十大關鍵理念

  適當的負債,將幫你提前做好養老規劃;房產投資有時非常必要……這些理財理念並不是今天才產生,也許你從未正視過它,而那些得到財富的人們卻聽說過、實踐過。正是這些理財理念勾勒出一張張財富的地圖,細心的你也許可以借助它們找到通往財富之路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目前,“理財”得到越來越多人的重視。但是不可否認,在資本市場上,門外漢永遠多於精通者;想投資的人多過已經開始投資的;收益少的永遠多過收益高的;投資失意的永遠多過點石成金的;芸芸大眾永遠多過索羅斯、巴菲特。

  為什麼他們賺到錢?那些財富像長眼睛一樣,湧向那些少之又少的人手中。他們怎麼賺到錢的?一天之內,從820元到56萬元,資本市場創造的神話使平民也能成就夢想。我們如何賺錢,我們又怎樣理財?

  有人說,理財是有錢人的事;也有人說,理財是高學歷、商人的事;還有人說,理財是年輕人的事。其實,理財面前人人平等。理財關係到每一個人。今天,擁有100萬元的富人一旦選擇全部存銀行吃利息,那這個富人不用10年時間就變成了窮人,因為貨幣是有時間價值的。而10年前那個只憑1萬元進入股市的年輕人,現在可能已經擁有了一套市價100萬元的房產。

  我們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應該享有經濟上的保障和富足,都應該儘早獲得財務自由,而其中理財的理念和技能就顯得至關重要。無論你現在的經濟狀況多麼糟糕,如果你真想做的話,你就能扭轉這種狀況。是的,財富是無法複製的,但獲得財富的理念是可以學習的,而理念也許就是最重要的。

理念1:手中要有一定的儲備金,至少要保證留有足夠你一年的花銷。

  阿萍大學畢業之後,先是進了一家軟體公司,之後又跳到了一家大型的留學仲介。算起來工作已3年了,按說畢業後工資也不算低,但是始終沒有存下錢來。記者幾次跟她說,一定要用工資的五分之一用於儲蓄或者投資。這樣的話,萬一以後有個什麼突發事件,或者想要進修,就不會太被動。

  每每這個時候,阿萍總是說,“我知道,但是現在一個月到手的就只有3500元,每個月房租1000元,吃飯1000元,買書買碟500元,交通300元,在加上電話、購置衣物、朋友聚會,怎麼能省下錢,月光是不用說了,不做負婆就不錯了。

  “再說了,不趁著年輕的時候好好玩,每個月存個五、六百塊錢有什麼用。最最重要的是要找個好工作,否則再怎麼省錢也沒有用!”

  可是,最近阿萍卻深刻體驗到儲蓄的重要性了。去年9月,阿萍打算換一個工作,於是就辭職了。原先她覺得找工作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不料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阿萍一個月後就處於彈盡糧絕的境地了。她打趣地說,現在成為徹頭徹尾的“負婆”了,早知今日,當時就應該多多少少每個月存一點錢,至少現在基本的開銷不存在問題,不會為下一步該問誰借錢而煩惱。

  點評:年輕人一不小心,就成了“月光一族”。節儉是困難的,尋求更好的工作、追逐更高的收入,是年輕人對錢財最核心的思考。雖然流動資產回報率低,但是無論如何,都要存有一定的儲備金,只有這樣,才能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太被動。

理念2:年輕人,自身投資很重要。

  有個名人曾說過:對於自身的投資是最大的投資。的確如此,但是自身投資也分兩個方面,硬體方面就是要做好身體素質的鍛煉,也就是健身理財,這一點已經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軟體方面就是要拓寬知識面,不斷學習,提高自己。

  小張和小劉既是同事又是當年的大學同窗。小張腦袋瓜精明,人緣不錯,工作期間就做了兼職,並且理財有術,積蓄頗豐。

  而小劉似乎有點“敗家”,對好友的提醒充耳不聞,工資分文不攢,全花在了買書和參加各種培訓上,並且還舉債數萬元讀MBA。後來,他拿到MBA證書跳槽去了一家外企擔任高管,工資立馬翻跟頭,比原來高出十多倍。而小張則非常後悔“把錢放錯了地方”。看來,知識就是財富,此言不虛。

  點評:身體是幹活的本錢,健康是我們最大的財富,因此身體鍛煉在年輕的時候就要注意。另外,據很多過來人分析,年輕的時候把錢裝入腦袋往往比裝入口袋的收益更大。

理念3:長期來看,房產是項必要的投資。

  放在5、6年前,普通老百姓很少會注意到房產投資的,總是覺得只要有一套自己的住房就滿足了,頂多以後條件好了,再換套大的。總覺得買房子那是外地人的事情。因此,只有少數先知先覺的人在房產投資中獲利豐厚。

  而王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是屬於自己打拼的老闆,20歲不到就一個人從浙江跑到上海來打拼。最困難的時候,回家時連車票都買不起。好不容易現在小有成就,在上海擁有了自己的企業,而且發展得很不錯。

  他告訴記者,十幾年來,由於錢財得來不易,因而十分看重,但他不是守財奴,錢放在那裏不用就很容易縮水。“我非常注重的是錢財的保值和增值。2000年公司發展逐漸步入正軌,那個時候最大的想法就是如何能保值。在我看來,房產投資起碼有個自己的物業,這應該算是最好的保值方法。於是我把資金的80%都投資在了房產上,當時投資的房產數量有5處之多,還包括兩個商鋪。現在商鋪每個月的租金就足足可以還房貸了。”

  “投資意識也是需要積累的,我就因為要某一個好的樓層,而多花了20多萬元,其實現在想來的確有些不值,如若當時能夠用這20萬元再買一套房子,也許增值的速度更快。之後又進進出出過幾套房子,現在基本上都翻了一番了,兩套在浦東新區的房產,現在的價格甚至翻了兩番。”

  當記者問道有否考慮過股票投資,王先生說:“我也嘗試過做股票投資,但是由於企業要打理,沒有精力,另外總覺得風險太大,我不願意讓自己的錢和命運掌握在別人的手裏,所以時間不長就拋出了。我覺得房產對於長期投資而言,收益不錯,而且非常必要。”

  點評:某媒體最新的一項調查顯示,對於占中國城市人口5%的新富人群來說,房地產投資是他們最鍾愛的投資產品。的確,隨著經濟的增長,城市人口的增加,從長期的角度看,房地產投資不失為一項穩健而必要的投資。

理念4:小財更要理。

  剛從學校畢業,很多年輕人覺得理財這個問題離自己似乎還很遙遠。就那麼點錢有啥可理的。努力賺錢,不亂花錢,有錢就存銀行,這是大多數畢業生對於理財的認識。其實,財不論多少都需要理,特別是小財更要打理。

  身邊的兩個朋友就是活教材。第一個朋友大學畢業7年了,留在上海工作,7年的月薪平均7000元,7年的房租是10萬元左右。

  第二個朋友與第一個朋友的學歷、年齡和收入都差不多,7年的房租幾乎是零,且擁有兩室一廳房子兩套。而這完全取決於他的理財觀念。

  他先是在工作最初的幾個月省吃儉用,按揭了一套兩房一廳,而後他自己住一室,租出去一室,那一室戶的租金基本上可以用來按揭。這就叫以房養房。不久,他又用自己的存款購得了一套按揭房,又是租出去,又是用房租來交按揭金。

  點評:理財不是有錢人的事,小財更需要理,理得好,往往事半功倍,提前使你達到財務自由。

理念5:錢是用來花的,但要有所計畫。

  錢是用來花的,捨不得用錢等於沒錢。家有積蓄,手中有錢,但總是捨不得用,節衣縮食,生活得十分拮据,是典型的“守財奴”,即使有再多的錢也是枉然。有些老人平時省吃儉用,恨不得一分錢掰成兩半用。即使有很多的錢,但捨不得用,不能用錢享受美好的人生,就和沒有錢一樣。

  的確如此,但是我們也要注意一點,一定要量入為出。

  美國研究者Thomas•Stanley和William•Dank曾經針對美國身價超過百萬美元的富翁,完成了一項有趣的調查。他們發現,高收入的人不一定會成為富翁,真正的富翁通常是那些低支出的人。調查顯示,富翁們很少換屋、很少買新車、很少亂花錢、很少亂買股票,而他們致富的最重要原因就是“長時間內的收入大於支出。”

  這個結論看來再簡單不過,卻是分隔富人和窮人最重要的界限,任何人違背這條鐵律,就算收入再高、財富再傲人,也遲早摔出富人的圈子。

  任由門下三千食客坐吃山空的孟嘗君、胡亂投資的馬克•吐溫,還有現代一些原本名利雙收卻揮霍亂投資,欠下高額負債的知名藝人,都是一再違背“收入必須高於支出”的鐵律之後,使得千金散盡。

  點評:19世紀著名的英國文學家王爾德曾說過:唯一的必需品就是非必需品。也許在削減開支和努力提高現有生活水準之間,現代人多數會選擇後者。他們永遠都想要更好的車、更大的房子、更高的薪水。而一旦得償所願,他們很快就又變得不滿足。實際調查顯示,要想成為有錢人,會賺很重要,量入為出更是必不可少。

理念6:適當的負債有益,但要避免高成本的負債。

  沒有負債麼?不是什麼值得炫耀的,反而證明你對自己的生活是不負責任的。為什麼不想想,負債和投資其實是夥伴呢?

  中國人覺得,欠著錢過日子,心裏總是有負擔的,但不欠債的生活只有這樣的可能———掙多少錢就只能過多少錢的日子;把收入都用於生活、消費,沒錢投資,錯失取得高額回報率的機會。

  可以選擇這樣的生活,即適度負債,釋放一部分現金,利用投資的回報率抵消負債的利息,負債不但沒壓力,還會因為進行了合理投資而變得“引人入勝”。

  張林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研究生畢業後至今工作4年多了,平均月工資8000元。2002年比較看好上海的房地產行情,苦於剛畢業手裏沒有資金,於是向親戚借了15萬元首付買了總價55萬元的房子一套,餘款40萬元採用等額本息還款法20年還清。2005年,用幾年的收入還清了15萬元借款,並且購買了一輛15萬的轎車,折價後市場價格9萬元,而現在張林的房產也升值到了100萬元。

  張林平時對於理財市場頗為留心。2006年初,覺得股市行情不錯,投資股票,可是融資融券業務的真正落實尚需時日,張林手上沒有餘錢,面對股票市場高額的收益率,張林算了一筆賬發現,扣除貸款的利息成本或手續費用之後,股票的淨收益仍很高,值得貸款進行投資。

  張林覺得通過典當行進行貸款程式簡單、快捷,而且相對銀行貸款的難度低,於是,以其上海牌照的小轎車為抵押,向當地的典當行申請貸款。經過典當行的評估,該車價值為9萬元,所以張林申請到了7萬元的貸款,並投入股票市場,進行短線操作,目前7萬元已經升值為16萬元。

  點評:適當的負債有益,不但充分利用了其資金的杠杆效應,使資金得到了較好的增值機會,同時自己也享受了舒適的生活。但是做投資決策時,要注意一點,當投資收益率高於貸款利息率時,負債是利用別人的錢賺錢,否則,很容易進入負翁而非富翁一族。

理念7:把雞蛋放在多個籃子裏嗎?

  “把你的財產看成是一筐子雞蛋,把它們放在不同的地方:萬一你不小心碎掉其中一籃,你至少不會全部都損失。”對於這個理念,估計大家都耳熟能詳,那到底是否如此呢?

  這個理念最初來自199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獲得者馬克維茨。他認為:關注單個投資遠遠不及監控投資組合的總體回報來得重要。不同的資產類別,例如股票和債券,二者之間可能只有很低的相關性。換句話說,就是他們的表現彼此關聯不大。比如2005年股票表現不佳,債券表現出色。而2006年的情況正相反,我們看到了瘋狂的股市和沉寂的債券市場。

  雞蛋必須放在不同籃子的主要目的是,使你的投資分佈在彼此相關性低的資產類別上,以減少總體收益所面臨的風險。

  投資大師巴菲特則持反對意見,他從賺錢的角度考慮,如果你錯過這個機會,你將少賺不少錢。

  我們身邊有很多人在投資股票時也會有這樣的經歷:對投資利潤貢獻最大的往往只是一隻個股,相反,虧損則多是來源於分散投資。這個買一點,那個也買一些,表面上看起來沒有錯過任何一個機會,但實際上哪一個機會也沒有抓住。反而不如認認真真研究好一隻個股,重倉殺進,全力爭取最大的利潤。

  投資大師索羅斯也曾說過,“當你對一筆交易有信心時,你必須全力出擊。持有大頭寸需要勇氣,或者說用巨額杠杆挖掘利潤需要勇氣,但是如果你對某件事情判斷正確,你擁有多少都不算多。”

  點評:雞蛋和幾個籃子,其實並非最關鍵的。有一點要注意,風險和收益總是相依相伴,如果你只是希望冒最小的風險拿到最大的收益,那麼,多放幾個籃子吧———這種方法適合穩健的你!但如果你對這個大機會絕對自信,並致力於大撈一筆,那碎雞蛋也不會讓你難受。

理念8:按照自己的方式理財。

  理財聽誰的?理財專家還是證券分析師?

  羅傑斯從來都不重視華爾街的證券分析家。他認為,這些人隨大流,而事實上沒有人能靠隨大流而發財。“我可以保證,市場的大多數操作是錯的,必須獨立思考,必須拋開羊群心理。”

  投資之初,該聽誰的,不聽誰的?這是個問題。

  很多成功的投資人告訴記者,他們做投資時,一般都是靠自己分析而並非聽別人的意見。

  100個人有100種投資理念,如果每個投資分析師所說的話都可能對你產生影響的話,最好的方法就是誰說的也別信,靠自己做決斷。

  按自己的方式投資的好處就是,你不必承擔別人的不確定性風險,也不用為不多的盈利支付不值那麼多錢的諮詢費用。你的分析師如果確信無疑的話,他會自己操作去賺那筆錢,而不是建議你買入。

  投資者大都經歷過三種境界:第一種境界叫作道聼塗説。每個人都希望聽別人建議或內幕消息,道聼塗説的決策賠了又不捨得賣,就會去研究,很自然的傾向就是去看圖,於是進入了第二階段,叫作看圖識字。看圖識字的時候經常會恍然大悟,於是第三個境界就是相信自己。在投資決策的過程中,相信別人永遠是半信半疑,相信自己卻可能堅信不疑。

  點評:投資者所經歷的三種境界:道聼塗説———看圖識字———相信自己。投資理財的方式多種多樣,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理念9:買保險是用小錢省大錢。

  有一個調查顯示,說起理財,八成白領都不會選擇保險,他們都認為保險的回報率太低。其實,他們是誤解了保險的作用。風險投資、股票投資也許體現的是錢生錢,而保險則反映了錢省錢。買保險才是有責任感的體現。

  這個責任感源自於一個假設:如果你不幸罹難,你的家屬怎麼辦?你是否為她(他)們想好了足夠的退路。所以購買壽險的主要原因是保護你和依賴你的人。萬一不幸的事情發生,而你再沒有能力或機會保護他們的時候,保險公司可能會站出來扮演你在財務上的角色,它至少能為陷入經濟困境的家人減少痛苦。

  而同樣的邏輯也為你解決了另外一個問題:目前很多爸爸媽媽為孩子買保險,到底該不該買?顯然在這些脆弱的小生命肩上尚未烙下“責任”的痕跡,相反,他們時時刻刻依賴著你們,你需要給自己買份保險的理由遠遠超過給孩子。

  點評:越來越多的人認同了保險的作用,保險體現著愛,體現著責任。錢生錢固然重要,錢省錢也很關鍵,保險就是讓你花較少的錢來獲得較大的保障。至於要購買多少保險,沒有標準的答案,但如果追根溯源,你承擔的責任多大,保額就該多大。

理念10:養老規劃儘早開始。

  年輕人的眼裏,養老似乎是遙遠的事。但年輕時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未來的養老金收入遠不能滿足我們的生活所需。退休後如果要維持目前的生活水準,在基本的社會保障之外,還需要自己籌備一大筆資金,而這需要我們從年輕時就要儘早開始進行個人的財務規劃。

  中國財富管理網CEO楊晨先生指出,退休規劃是貫穿一生的規劃,為了使老年生活安逸富足,應該讓籌備養老金的過程有計劃地儘早進行。社保養老、企業年金制度,以及個人自願儲蓄,是退休理財的金三角。

  籌備養老金就好比攀登山峰,同樣一筆養老費用,如果25歲就開始準備,好比輕裝上陣,不覺得有負擔,一路輕鬆愉快地直上頂峰;要是40歲才開始,可能就蠻吃力,猶如背負學生背包,氣喘吁吁才能登上頂峰;若是到50歲才想到準備的話,就好像扛著沉重負擔去攀登懸崖一樣,非常辛苦,甚至力不從心。同樣是存養老金,差距咋這麼大呢?奧妙在於越早準備越輕鬆。

  點評:養老看似很遙遠的事,但是卻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有調查表明,中國的在職者在37歲就開始面臨養老問題,比已退休的老一輩提前了10歲。養老規劃越早做,越划算。例如:你每個月都多存100元錢,如果你24歲時就開始投資,並且可以拿到10%的利潤,34歲時,你就有了2萬元錢。當你65歲時,那些小小的投資就變成了61.6萬元錢了。

投資風險 - 運氣與實力篇

一朝發達相信是不少香港人的夢想,但如果以一朝發達為投資目標,相信最終失敗的機會是非常高的。

相信不少人有一個很吊詭的概念,認為買中六合彩是運氣的表現,但借爆數十張信用咭跟巴菲特買入石油股而一朝發達是實力的表現。事實上巴菲特買入美國石油股最後要止蝕離場的。如果當年巴菲特最終要止蝕或平手離場該石油股,那故事便會變成我向信用咭借入的高額債務,今天亦會少了一個大放厥詞的傻子。一朝發達的例子正如買中六合彩一樣是特例,並不是常態,而真正的常態是累積致富。當實力不足而透支運氣,結果可能像當年的神童輝一樣,而類似的透支運氣的例子亦比比皆是。當你把運氣當成是個人的實力,風險便會不知不覺間累積,直到某天運氣用盡才醒覺就太遲了。

投資並不是用來一朝發達的工具,只是財富累積的過程,如果過程中能夠一朝發達,恭喜你運氣很好,但千萬記得能力才是王道,運氣只是bonus。增強實力比起依賴運氣能令你有更大機會致富。如果一年大賺,不要認為是自己能力高做了股神,真正的股神是有30年以上的track record的。

投資風險 - 概念篇

有留意本blog的人都會經常看到我提及要留意風險,但何謂投資風險呢? 相信不少人會認為價格下跌或長期不升所造成的機會成本損失便是風險,又認為股票風險很大。但這些只是表面所理解的風險,其實風險不是來自投資對象本身,真正的風險是來自個人的無知或資訊不足。雷曼迷債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投資者因為無知或資訊不足,結果以為是無風險的投資結果變成極高風險的投資而血本無歸。如果事前知道是高風險,苦主們會把大部份身家買入該產品嗎? 那大家明白真正的風險不是該投資產品,而是苦主們的無知。孫子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數千年前的人已經明白資訊對成功的重要性,通過掌握資訊便可以令風險降至最低。


知己就是要了解自身的經濟能力,心理質素和投資能力。經濟能力是不影響生活質素下可承擔的最大損失。例如在流動現金足夠半年開支下,餘下的便可以進行風險投資。如果因為現金不足,面到急需用錢的情況下,剛好遇上股票大跌,你便有機會要被迫不問價賣出股票了。心理質素是面對風險時的情緒控制。如果價格下跌10%便怕得要死,茶飯不思,睡不安寧,便要放棄一些高波幅的投資了。投資能力就是自己的投資技巧和知識水平。如果連P/E,P/B,每股盈利,增長率,派息率,息率,ROE,租金回報率,現金流等等的投資相關名詞都不認識的話,請先全部了解清楚才好進行投資。基本上投資能力便是IQ+EQ+FQ+AQ+努力+運氣的綜合結果。


知彼就是要盡可能了解投資對象的所有正確資訊。特別強調並不是所有在市場上得到的資訊都是正確或有用的。如果是股票投資的話,大部份正確有用的資訊都是來自公司公布的年報或報告,但切記部分不誠實公司是可以把資料造假的。另一個得到正確資訊的方法是實地考察,當然這個方法不是一般老散有能力或有興趣去做。但如果是買樓投資的話,實地考察便是必須的。有了投資對象的資訊後,還要進行分析,然後對可能出現的最壞情況加以評估。很多老散買股票都不是先考慮最壞情況,總會先想最佳情況可以賺多少,結果便是高買低賣。

長線投資

我想大家都聽過不少長線投資股票致富,或什麼股票長期持有數十年上升數十倍的例子。但當中有一個想法是很少人提及的,就是長線投資致富只是一個必要條件,但不是一個充分條件。其中一個最簡單又最多人知道的就是長線投資8號仔的後果。所以長線投資股票致富是有三個必要條件︰1. 在對的時間買入對的股票,2.長期持有,3.在基本因素改變下要及時放手。以下就這三點作出說明。

第一點︰在對的時間買入對的股票

何謂對的股票? 這個沒有人可以百份百答你的,因為人是沒有預知能力的,如果有人說某支股票數十年後一定會升值十甚至數百倍,這個人一定是騙子。只有持有至升值數十倍後或已知結果才可肯定答你這是對的股票。當然人是有分析能力的,通過分析可以加大買對股票的機會(只是加大機會,並不是肯定買對)。對的股票通常都有這些特質︰
1. 優良的管理層,
2. 行業正處初期增長階段,
3. 有良好的護城河,
4. 產品在未來數十年都有很大的需求,
5. 良好派息政策。
你們看看多年前的700和1044是否有以上特質。

何謂對的時間? 這個不用預知能力,只要用基本的證券分析能力就可以答出。以散戶愛股中人壽為例,如果今天股價為$50,你會認為是對的時間去買入嗎? 不要用有買貴無買錯為自己洗腦,因為對錯永遠是事後才知的。為減少機會成本及出錯的損失,應該只有在價格相對價值有比較大的折讓時才買入的。

第二點︰長期持有

長期持有每個人都會明白,但不是每個人都有心理質素去實行。例如很多散戶持有一支股票在賺取30%之後便會急急止賺,放棄了升值數倍的機會。如果基本因素不變下,不應該單純以價格去影響決定的。這一點不是智力的考驗,是心理的考驗。

第三點︰在基本因素改變下要及時放手

一個很經典的例子便是巴菲特全數沽出中石油。原因是價格已經大幅超越價值及基本因素出現變化(政府大量暴利稅及限價)。這一點很多長期投資者都沒有提及,認為只要盲目長期持有便必定發達。有些會認為股息收入會支持股價的下跌,但我以8號仔為例,股息一樣可以跟從股價同步下跌的。股息收入及價值只會變得愈來愈少。
所以投資致富三部曲就是在對的時間買入對的股票->長期持有->定期檢討。

另外有一點不得不提,為何買樓致富的人遠遠多於買股票致富呢? 因為看看過去30多年,無論94回歸問題,97金融風暴,03沙士,08金融海嘯,除了97這個超錯時間之外,樓市都是整體上升的。加上樓市不能即時報價交易,有點被迫長期持有。長期上升+長期持有=致富之路。

財務自由計劃

財務自由的意思簡單就是被動收入大於支出。想財務自由的人一定要先有一個目標,然後要因應目標制定一個計劃。以下是一個財務自由計劃的例子︰

目標︰30年後被動收入平均每月3萬
假設以一個4厘年息回報的資產計算,以平均每月3萬被動收入為目標,一年利息收入為36萬,資產值便是36萬/4厘=900萬。現在目標變成30年後持有900萬年息為4厘的資產.

計劃︰
財務自由計劃亦是一項投資計劃,當中會有兩個變數︰1. 年回報(利息+增值),2.每年可投入新的主動收入資金。
以下例子假設年平均複合回報為10厘,看看要達到目標所要求的每年新資金為多少。

年投入年初資產值年回報年終資產值
4974049740 10.00%54714
49740104454 10.00%114899
49740164639 10.00%181103
49740230843 10.00%253928
49740303668 10.00%334034
49740383774 10.00%422152
49740471892 10.00%519081
49740568821 10.00%625703
49740675443 10.00%742987
49740792727 10.00%872000
49740921740 10.00%1013914
497401063654 10.00%1170020
497401219760 10.00%1341736
497401391476 10.00%1530623
497401580363 10.00%1738400
497401788140 10.00%1966954
497402016694 10.00%2218363
497402268103 10.00%2494913
497402544653 10.00%2799118
497402848858 10.00%3133744
497403183484 10.00%3501833
497403551573 10.00%3906730
497403956470 10.00%4352117
497404401857 10.00%4842043
497404891783 10.00%5380961
497405430701 10.00%5973771
497406023511 10.00%6625862
497406675602 10.00%7343162
497407392902 10.00%8132193
497408181933 10.00%9000126
由以上計出每年新資金投入為$49740,即每月$4145。

當然部份人士會認為30年太長,或10厘年回報太少,或跟本每月不能有$4145的儲蓄。但我們要知道年期,回報率,每月儲蓄等是以個人能力為主要考慮,千萬不要把期望定得過高而超出自己負擔能力,不然計劃便會變成紙上談兵不切實際。有心人亦可以發現以上例子的複合增長威 力,因為30年的本金投入只有大約149萬。

影響交易的幾種認知偏差

  科學家將人們對於現實看法扭曲的現象稱為認知偏差(cognitive biases)。以下列出幾個影響交易的認知偏差:

損失趨避(loss aversion):人們對於避免損失的欲望比賺錢還要強烈的傾向。
沉沒成本效應(sunk costs effect):把已經投入或花費的金錢、看得比未來可能賺取的金錢還重要的傾向。
處分效應(disposition effect):太早獲利了結、太晚停損出場的傾向。
結果偏差(outcome bias):不考量決策當時的狀況、而以結果論成敗的傾向。
近期偏差(recency bias):偏重最近的數據或經驗、而輕早期數據或經驗的傾向。
定錨效應(anchoring):太過倚重、或鎖定既得資訊。
跟風效應(bandwagon effect):因為許多人相信、而跟著相信的傾向。
相信少數法則(belief in the law of small numbers):從少量資訊歸結出不當結論的傾向。
   以上項目並不完整,但已經涵蓋幾個能影響交易和價格、最強力的錯誤觀點。現在,讓我們詳細探討各個認知偏差。

損失趨避

   受損失趨避所影響的人,對於避免賠錢往往要比賺錢還要重視。對於多數人而言,損失100元和沒有賺到100元是不一樣的。不過,從理性的觀點來看,這兩件事應該沒有兩樣:兩者都表示淨值少了100元。研究顯示,損失所造成的心理衝擊、是賺錢約兩倍。

   從交易上來說,損失趨避會影響一個人遵守制式交易系統的能力,原因是,遵守系統而導致損失、要比遵守系統而賺錢感覺更為強烈。同樣是賠錢,因遵守規則而導致損失,絕對要比錯失某個機會、或忽略該系統還要難以承受。因此,損失一萬元、感覺起來就像是錯過賺得兩萬元一樣扼腕。

沉沒成本效應

   在商業界,沉沒成本是指已經投入、無法取回的成本。舉例來說,已經用在某個新科技研究上的投資,就屬於沉沒成本。沉沒成本效應是指人們在做決策時,傾向過於重視已經花掉的金額、也就是沉沒成本。

   比方說,ACME公司已投入一億美元來發展製造筆記型電腦螢幕的某一技術。現在,假設這筆投資花光後,公司發現,另外一種技術明顯高明許多,而且比較可能在限期內創造出理想結果。完全理性的做法會是,權衡改採新技術的未來成本、以及繼續使用現有技術的未來支出,然後,僅根據未來效益和支出來做出決定,完全不考慮過去已經花掉多少錢。

   然而,沉沒成本效應會讓決策者把已經花掉的金額列入考量,而且,他們會認為,如果此時更換製造技術,那麼之前那一億美元就等於白白浪費。即使未來在製造筆記型電腦螢幕上,會花兩、三倍的支出,他們還是可能曾決定維持原技術。

   沉沒成本效應所導致的不智決策,最容易在集體決策時發生。

   這種現象對於交易有何影響呢?想想一個典型的新手,期望自己的第一筆交易有2,000美元的獲利。買進時,他把停損點設在1,000美元的損失。幾天後,這筆交易部位帳面上已損失500美元。再過幾天,帳面損失已達1,000美元:高於交易帳戶的百分之十。該帳戶價值以從一萬美元跌至不到9,000美元。這剛好也是這名交易員之前所設定認賠殺出的停損點。

   此時,交易員考慮是該確切執行停損、損失1,000元賣出,還是該繼續持有這個部位,想想認知偏差曾如何左右他的決定。如果他決定認賠殺出,損失趨避效應會加劇他的痛苦。

  他相信只要不退場,市場就可能止跌回升,讓他轉虧為盈。沉沒成本效應會讓決策者想盡辦法不浪費已經投入的1,000美元、而忽略市場未來真正走向。因此,這名交易新手決定繼續持有部位,不是因為他認為市場將止跌回升,而是因為他不想損失那1,000美元。那麼,如果價格繼續下跌,他的帳面損失增為2,000美元時,他會怎麼做呢?

   理性思維會告訴他應該出場。不管他之前對市場的展望如何,市場的實際表現顯然告訴他;他是錯的,因為價格早已跌破他原來的停損點。不幸的,在這個時候,以上兩種認知偏差更為強烈。現在,地想要避免的損失已經加大,更加難以承受。對於許多人來說,這種行為會一直持續下去,直到賠光所有金錢、或者在損失幅度達到三成至五成、實際損失已達原來停損的三至五倍時,恐慌地出場。

   網路熱潮高漲時,我在矽谷工作,當時有很多朋友在高科 技公司擔任工程師或行銷人員。有些人因為公司新上市,手上 的股票選擇權價值達上百萬美元。從西元1999年底到2000年 初,他們看著公司股票價格一天天上揚。直到兩千年,股價開 始下跌,我問他們什麼時候才要把手上股票賣掉。所得到的答案多半大同小異:「如果股價回升到X元,我就會賣掉。」

  他們設定的這個價格遠比當時的股價高出許多。這些沒有及時賣出的朋友,多半眼睜睜地看著手上的股票價值跌到剩下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股價跌得越多,等待的理由就越正當。他們會這麼說:「我已經損失了兩百萬美元,再多個幾十萬元有什麼差別?」

處分效應

   處分效應是指投資人傾向賣出上漲的股票、留住下跌的股票。有人說這種效應和沉沒成本效應有關,因為兩者都證明人們不想面對之前的決定未能奏效的現實。同樣的,想要鎖住賺錢交易的念頭,就是從想要避免損失獲利而來。對於有這種傾向的交易人來說,因為太早獲利了結,而難以彌補巨額損失。

結果偏差

   結果偏差是指以結果論成敗,而不管決策當時是否做了正確決定。人生充滿不確定性。有許多牽涉到風險和不確定性的問題,都沒有正確的答案。因此,人們只能做出他認為理性、看起來正確的決定,但由於預料之外與難以預料的情況,做出的決定未必能產生理想結果。

   結果偏差讓人們過於強調實際發生的事情,而忽略了決策本身的好壞。在交易時,就連正確做法也會造成虧損交易,甚至損失接踵而來。這些損失會讓交易人對自己和他們的決策過程產生懷疑,而由於他們一直以來所使用的方法產生負面結果,因此完全加以推翻。下一個偏差讓這個問題更加嚴重。

近期偏差

   近期偏差是指人們傾向特別重視最近的數據和經驗。昨天的交易要比上週或去年的交易來得重要。兩個月的虧損交易和之前六個月的獲利交易一樣重要、或更為重要。因此,近期幾筆交易的成績足以讓多數交易人懷疑他們的交易方法和決策過程。

定錨效應

   定錨效應是指人們做決策時若牽涉到不確定性,常常會過份依賴既得的資訊。他們可能會鎖定近日的某個價格,然後看目前價格與該價格的關係來做決定。這就是我那些朋友一直不願賣股票的原因之一:他們把股價鎖定在近日高點,然後把目前價格與這些高點做比較。兩相比較之下,時價總是顯得過低。

跟風效應

   人們往往相信許多人所相信的事情,這種現象叫做跟風效應、或是群體效應(herd effect)。跟風效應是造成價格泡沫化末期、漲勢銳不可擋的部份原因。

少數法則

   輕信少數法則的人,相信少量樣本足以代表整體。在統計學上,有個大數法則(law of larg enumbers),是指樣本數量夠大,其結果便能非常接近母體平均。該法則是民意測驗的基礎。從人口中隨機取樣500人,所得到的結果,足以用來預測兩億或更多人口的意見。

   相反的,極少量的樣本無法反映整體。舉例來說,如果某個交易策略在六次的測試中、有四次奏效,多數人會說這是個好策略。然而,統計證據卻指出,想要歸結出確定的結論,資訊尚不足。如果某位基金經理人連續三年操作成績優於指數,投資人會把他奉為英雄。不幸的,幾年的績效根本難以預測長期的表現。

   輕信少數法則讓人們太快獲得信心、也太快失去信心。若再加上近期效應和結果偏差,往往會讓交易人在某些有效做法剛要再度發揮效果之前,就草率放棄。

結論

   認知偏差對於交易人影響深遠,因為,如果有哪個交易人不受這些偏差的影響,那麼,幾乎每一種偏差都是賺錢的大好機會。
 
(以上摘自「海龜投資法則:揭露獲利上億的成功秘訣」作者:克提斯.M.費斯)

七個哲學思想讓你改變自己的貧窮現狀.

        不要總是抱怨自己貧窮,抱怨上天不公,抱怨上帝不夠愛你。你應該想想自己想辦法去努力改變自己的現狀了嗎?自己現在積累自己的財富,走向成功的路上嗎?好好讀讀下面這些,你會有所體悟:

  第一哲:貧窮者的財富只有大腦

   人與人之間在智力和體力上的差異並不是想像的那麼大,一件事這個人能做,另外的人也能做。只是做出的效果不一樣,往往是一些細節的功夫,決定著完成的品質。
  假如一個恃才傲物的職員得不到老闆的賞識,他只是簡單地把原因歸結為不會溜鬚拍馬,那就太片面了。老闆固然不喜歡不尊重自己的人,但更重要的是,他能看出你的價值。同樣,假如你第一次去辦營業執照,就和辦證的人吵得不可開交,可以肯定,你開的那個小店永遠只能是個小店,做大很難。這樣的心態,別說投資,連日常理財都難做好。
  很多投資說到底是一種賭博,賭的就是將來的收益大於現在的投入。投資是件風險極大的事,錢一旦投出去就由不得自己。
  貧窮者是個弱勢群體,從來沒把握過局勢,很多時候連自己也不能支配,更不要說影響別人。貧窮者投資,缺的不僅僅是錢,而是行動的勇氣、思想的智慧與財商的動機。  貧窮者最寶貴的資源是什麼?不是有限的那一點點存款,也不是身強力壯,而是大腦。以前總說思想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其實在我們這個時代,思想不僅是精神財富,還可以是物質化的有形財富。一個思想可能催生一個產業,也可能讓一種經營活動產生前所未有的變化。

   財智哲學:人與人之間最根本的差別不是高矮胖瘦,而是裝著經營知識、理財性格與資本思想的大腦。

  第二哲:最初幾年困難最大

  其實,貧窮者要變成富人,最大的困難是最初幾年。財智學中有一則財富定律:對於白手起家的人來說,如果第一個百萬花費了10年時間,那麼,從100萬元到1000萬元,也許只需5年,再從1000萬元到1億元,只需要3年就足夠了。
  這一財富定律告訴我們:因為你已有豐富的經驗和啟動的資金,就像汽車已經跑起來,速度已經加上去,只需輕輕踩下油門,車就會疾駛如飛。開頭的5年可能是最艱苦的日子,接下來會越來越有樂趣,且越來越容易。

  財智哲學:貧窮者不僅沒有資本,更可悲的是沒有資本意識,沒有經營資本的經驗和技巧。貧窮者的錢如不是資本,也就只能一直窮下去。

  第三哲:將生活費用變成第一資本

  一個人用100元買了50雙拖鞋,拿到地攤上每雙賣3元,一共得到了150元。另一個人很窮,每個月領取100元生活補貼,全部用來買大米和油鹽。同樣是100元,前一個100元通過經營增值了,成為資本。後一個100元在價值上沒有任何改變,只不過是一筆生活費用。
  貧窮者的可悲就在於,他的錢很難由生活費用變成資本,更沒有資本意識和經營資本的經驗與技巧,所以,貧窮者就只能一直窮下去。

  財智哲學:渴望是人生最大的動力,只有對財富充滿渴望,而且在投資過程中享受到賺錢樂趣的人,才有可能將生活費用變成“第一資本”,同時,積累資本意識與經營資本的經驗與技巧,獲得最後的成功。

  第四哲:對自身能力的投資

  有一位偉人的話,大意是一個人的價值大小,不是看他向社會索取多少,而是看他貢獻多少。相比之下,按勞分配並不是按你的勞動量來分配,而是要你生產出更多的價值。只要你願意,你勞動的能力越強,創造的價值越多,就越可能獲得高的收入。多勞多得的根本是質而不是量,貧窮者最根本的投資是對自身能力的投資。

  財智哲學:說到資本家,貧窮者就聯想到那些剝削工人剩餘勞動價值的人,心中自然有種抵觸。實際上,只要你願意,你也可以當資本家,資本市場是向每一個人開放的,其中也有你的那一份天地。

  第五哲:教育是最大投資

  學歷只是一般教育的證明,學校裏學到的只是一些綜合性的基礎知識,人一輩子都需要重新學習。有一篇報導,江蘇省2003年高學歷(本科及以上)者人均年收入超過11萬元,小學文化程度者只有3708元,二者相差近30多倍。經濟收入的懸殊,已經造成實際上的高低貴賤。在當今社會,要想過上稍稍像樣一點的生活,就必須有一個高學歷。

  財智哲學:教育是最大的投資,對很多貧窮者來說,他們的命運是和受教育程度密切相關的。因為貧困不是一種罪過,但貧困中的人都不得不承受它的惡果。

  第六哲:知本向資本靠近

  有個故事說的是一個國王要感謝一個大臣,就讓他提一個條件。大臣說:“我的要求不高,只要在棋盤的第一個格子裏裝1粒米,第二個格子裏裝2粒,第三個格子裏裝4粒,第四個格子裏裝8粒,以此類推,直到把64個格子裝完。”國王一聽,暗暗發笑,要求太低了,照此辦理。不久,棋盤就裝不下了,改用麻袋,麻袋也不行了,改用小車,小車也不行了,糧倉很快告罄。數米的人累昏無數,那格子卻像個無底洞,怎麼也填不滿……國王終於發現,他上當了,因為他會變成沒有一粒米的窮者。一個東西哪怕基數很小,一旦以幾何級倍數增長,最後的結果也會很驚人的。
  貧窮者的發展難,起步難,堅持更難。就那麼幾粒米,你自己都沒了胃口。可一件事情的成功,往往就在於最後一步。當基數積累到一定的時候,只需要跳一下格子,你就立地成佛了。這之前的一切都是鋪墊,沒有第一粒米,就沒有後面的小車大車,這個過程是漫長的,也是艱難的。但是世界上聰明的人很多,有知識的人遍地都是,但真正能發大財的卻少,要把知識變為知本,只有和資本聯姻才行。

  財智哲學:富人靠資本生錢,貧窮者靠知本致富。以知本作為資本,赤手空拳打天下,可能是現代貧窮者們最後也最輝煌的夢想。但是,一個生活在底層的人,很難有俯瞰的眼光和軒昂的氣度,貧窮者內心最缺乏的其實就是這種自信。

  第七哲:勿以運氣為貧窮開脫

  關於資本的故事每個人都聽過不少。比如某個美國老太太,買了100股可口可樂股票,壓了幾十年,成了千萬富翁;某位中國老太太,捂了10年深發展原始股,也成了超級富婆。故事的主角都是老太太,笨頭笨腦,居然一彎腰就撿了一個金娃娃。
  從理論上講,美國老太和中國老太的投資都是成功的,但對更多的人而言,卻很難有什麼推廣價值。兩個老太憑什麼能夠堅持捂股?不是理智的分析,也不是堅定的信心,而是什麼都不懂,要麼是壓在箱底忘在腦後了,要麼是運氣的因素。貧窮者把很多事情都歸於運氣。因為只有運氣是最好的藉口,可以為自己的貧窮開脫。“運氣不好”是所有失敗者的療傷良藥。

  財智哲學:在商品經濟時代,人人都會有運氣,不勞而獲不僅是可恥的,而且是不可能的。一個人之所以有權獲得收入,是因為他為社會生產出了產品,社會才給了他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