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5日星期一

五個理財觀念

1. 把錢裝進腦袋

一位男士參加工作後把工作的薪水全花在買書和參加各種培訓上。後來他拿到MBA證書,跳槽去一家外資公司擔任高級經理,薪水比原來高出數倍。看來,知識就是財富,此言不假。年輕時把錢花在名牌上,不如裝進腦袋。

2. 靠健康省錢

雖然人們的收入不斷增加,但還是趕不上看病住院的花費漲得快。有道是健康是福,只要身體健康,自然就能省下一大筆錢。人們的健康觀念應該逐步轉變。如果不懂得愛惜身體而節省,什麽錢都不舍得花,無疑步入一種貪小失大的誤區。應該將部分花費投資于外出活動、合理飲食等。減少生病住院的幾率,實際上也是一種科學理財。在健康上多做些投資,唯有健康才是最大的節約。

3. 平安如賺錢

人生在世,平安不僅是一種福氣,而且等于賺了錢。因此,理財應該把安全放在重要位置上。從居家到出門,從大人到小孩,從用電到用火,從騎車到走路等都應該做好安全的防範工作。自行車、熱水器、高壓鍋、電線,如果發現破損、陳舊、超期等就應該及時更換,不能為了省錢而不顧安全。

4. 不貪財不破財

現在社會上騙子很多,生活中時有騙子找上門來的事。騙子之所以能夠屢屢得手,無非都是打著各種誘人的幌子。許多人之所以上當受騙,無非都是源于一種貪便宜的心理。其實,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這是人人應該懂得的常識。只要我們不抱貪便宜的心思,對外界的誘惑隨時保持警惕,自然就不會上當受騙,不破財其實也就是成功的理財。

5. 破小財免大災

只要條件許可,應該考慮盡早為家人購買壽險和醫療險(包括人身意外險、大病險等保險)。雖說這類投資不求回報,可俗語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一旦災禍降臨(尤其是負擔著家庭主要經濟來源的成年人出了意外),買保險與否便大不一樣了。

2011年4月23日星期六

著名的十二個社會法則

一、馬太效應
  《新約‧馬太福音》中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國王遠行前,交給三個僕人每人一錠銀子,吩咐他們:「你們去做生意,等我回來時,再來見我。」國王回來時,第一個僕人說:「主人,你交給我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1 0錠。」於是國王獎勵他10座城邑。第二個僕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5錠。」於是國王例獎勵了他5座城邑。第三個僕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一直包在手巾裡存著,我怕丟失,一直沒有拿出來。」於是國王命令將第三個僕人的一錠銀子也賞給第一個僕人,並且說:「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這就是馬太效應。看看我們周圍,就可以發現許多馬太效應的例子。朋友多的人會借助頻繁的交往得到更多的朋友;缺少朋友的人會一直孤獨下去。金錢方面更是如此,即使投資回報率相同,一個比別人投資多1 0倍的人,收益也多10倍。
  這是個贏家通吃的社會,善用馬太效應,贏家就是你。
  對企業經營發展而言,馬太效應則告訴我們,要想在某一個領域保持優勢,就必須在此領域迅速做大。當你成為某個領域的領頭羊的時候,即使投資回報率相同,你也能更輕易的獲得比弱小的同行更大的收益。而若沒有實力迅速在某個領域做大,就要不停地尋找新的發展領域,才能保證獲得較好的回報。

二、手錶定理   
  手錶定理是指一個人有一隻表時,可以知道現在是幾點鐘,而當他同時擁有兩隻表時卻無法確定。兩隻表並不能告訴一個人更準確的時間,反而會讓看表的人失去對準確時間的信心。你要做的就是選擇其中較信賴的一隻,盡力校準它,並以此作為你的標準,聽從它的指引行事。記住尼采的話:「兄弟,如果你是幸運的,你只需有一種道德而不要貪多,這樣,你過得更容易些。」  
  如果每個人都「選擇你所愛,愛你所選擇」,無論成敗都可以心安理得。然而,困擾很多人的是:他們被「兩隻表」弄得無所,心身交瘁,不知自己該信仰哪一個,還有人在環境、他人的壓力下,違心選擇了自己並不喜歡的道路,為此而鬱鬱終生,即使取得了受人矚目的成就,也體會不到成功的快樂。
  手錶定理在企業經營管理方面給我們一種非常直觀的啟發,就是對同一個人或同一個組織的管理不能同時採用兩種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時設置兩個不同的目標。甚至每一個人不能由兩個人來同時指揮,否則將使這個企業或這個人無所適從。手錶定理所指的另一層含義在於每個人都不能同時挑選兩種不同的價值觀,否則,你的行為將陷於混亂。


三、不值得定律
  不值得定律最直觀的表述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這個定律似乎再簡單不過了,但它的重要性卻時時被人們疏忘。不值得定律反映出人們的一種心理,一個人如果從事的是一份自認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會保持冷嘲熱諷,敷衍了事的態度。不僅成功率小,而且即使成功,也不會覺得有多大的成就感。
  哪些事值得做呢?一般而言,這取決於三個因素。
  1、價值觀。關於價值觀我們已經談了很多,只有符合我們價值觀的事,我們才會滿懷熱情去做。
  2、個性和氣質。一個人如果做一份與他的個性氣質完全背離的工作,他是很難做好的,如一個好交往的人成了檔案員,或一個害羞者不得不每天和不同的人打交道。
  3、現實的處境。同一份工作,在不同的處境下去做,給我們的感受也是不同的。例如,在一家大公司,如果你最初做的是打雜跑腿的工作,你很可能認為是不值得的,可是,一旦你被提升為領班或部門經理,你就不會這樣認為了。
  總結一下,值得做的工作是:符合我們的價值觀,適合我們的個性與氣質,並能讓我們看到期望。如果你的工作不具備這三個因素,你就要考慮換一個更合適的工作,並努力做好它。
  因此,對個人來說,應在多種可供選擇的奮鬥目標及價值觀中挑選一種,然後為之而奮鬥。「選擇你所愛的,愛你所選擇的」,才可能激發我們的奮鬥毅力,也才可以心安理得。而對一個企業或組織來說,則要很好地分析員工的性格特性,合理分配工作,如讓成就欲較強的職工單獨或牽頭來完成具有一定風險和難度的工作,並在其完成時給予定時的肯定和讚揚;讓依附欲較強的職工更多地參加到某個團體中共同工作;讓權力慾較強的職工擔任一個與之能力相適應的主管。同時要加強員工對企業目標的認同感,讓員工感覺到自己所做的工作是值得的,這樣才能激發職工的熱情。

四、彼得原理
  彼得原理是美國學者勞倫斯‧彼得在對組織中人員晉陞的相關現象研究後得出的一個結論;在各種組織中,由於習慣於對在某個等級上稱職的人員進行晉陞提拔,因而僱員總是趨向於晉陞到其不稱職的地位。彼得原理有時也被稱為「向上爬」原理。這種現象在現實生活中無處不在:一名稱職的教授被提升為大學校長後無法勝任;一個優秀的運動員被提升為主管體育的官員,而無所作為。
  對一個組織而言,一旦組織中的相當部分人員被推到了其不稱職的級別,就會造成組織的人浮於事,效率低下,導致平庸者出人頭地,發展停滯。因此,這就要求改變單純的「根據貢獻決定晉陞」的企業員工晉陞機制,不能因某個人在某一個崗位級別上幹得很出色,就推斷此人一定能夠勝任更高一級的職務。要建立科學、合理的人員選聘機制,客觀評價每一位職工的能力和水平,將職工安排到其可以勝任的崗位。不要把崗位晉陞當成對職工的主要獎勵方式,應建立更有效的獎勵機制,更多地以加薪、休假等方式作為獎勵手段。有時將一名職工晉陞到一個其無法很好發揮才能的崗位,不僅不是對職工的獎勵,反而使職工無法很好發揮才能,也給企業帶來損失。
  對個人而言,雖然我們每個人都期待著不停地升職,但不要將往上爬作為自己的惟一動力。與其在一個無法完全勝任的崗位勉力支撐、無所適從,還不如找一個自己能游刃有餘的崗位好好發揮自己的專長。

五、零和遊戲原理
  當你看到兩位對弈者時,你就可以說他們正在玩「零和遊戲」。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總會有一個贏,一個輸,如果我們把獲勝計算為得1 分,而輸棋為-1分,那麼,這兩人得分之和就是:1+(-1)=0。
  這正是「零和遊戲」的基本內容:遊戲者有輸有贏,一方所贏正是另一方所輸,遊戲的總成績永遠是零。
  零和遊戲原理之所以廣受關注,主要是因為人們發現在社會的方方面面都能發現與「零和遊戲」類似的局面,勝利者的光榮後面往往隱藏著失敗者的辛酸和苦澀。從個人到國家,從政治到經濟,似乎無不驗證了世界正是一個巨大的「零和遊戲」場。這種理論認為,世界是一個封閉的系統,財富、資源、機遇都是有限的,個別人、個別地區和個別國家財富的增加必然意味著對其他人、其他地區和國家的掠奪,這是一個「邪惡進化論」式的弱肉強食的世界。
  但20世紀人類在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經濟的高速增長、科技進步、全球化以及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之後,「零和遊戲」觀念正逐漸被「雙贏」觀念所取代。人們開始認識到「利己」不一定要建立在「損人」的基礎上。通過有效合作,皆大歡喜的結局是可能出現的。但從「零和遊戲」走向「雙贏」,要求各方要有真誠合作的精神和勇氣,在合作中不要耍小聰明,不要總想佔別人的小便宜,要遵守遊戲規則,否則「雙贏」的局面就不可能出現,最終吃虧的還是自己。

六、華盛頓合作規律。
  一個人敷衍了事,兩個人互相推諉,三個人則永無成事之日。多少有點類似於我們「三個和尚」的故事。人與人的合作不是人力的簡單相加,而是要複雜和微妙得多。在人與人的合作中,假定每個人的能力都為1 ,那麼10個人的合作結果就有時比10大得多,有時甚至比1還要小。因為人不是靜止的動物,而更像方向各異的能量,相推動時自然事半功倍,相互牴觸時則一事無成。我們傳統的管理理論中,對合作研究得並不多,最直觀的反映就是,目前的大多數管理制度和行業都是致力於減少人力的無謂消耗,而非利用組織提高人的效能。換言之,不妨說管理的主要目的不是讓每個人做到最好,而是避免內耗過多。2 1世紀將是一個合作的時代,值得慶幸的是,越來越多的人已經認識到真誠合作的重要性,正在努力學習合作。
  一個人一分鐘可以挖一個洞,六十個人一秒種卻挖不了一個洞。合作是一個問題,如何合作也是一個問題。

七、酒與污水定律
  酒與污水定律是指,如果把一匙酒倒進一桶污水中,你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進一桶酒中,你得到的還是一桶污水。幾乎在任何組織裡,都存在幾個難弄的人物,他們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為了把事情搞糟。他們到處搬弄是非,傳播流言、破壞組織內部的和諧。最糟糕的是,他們像果箱裡的爛蘋果,如果你不及時處理,它會迅速傳染,把果箱裡其它蘋果也弄爛,「爛蘋果」的可怕之處在於它那驚人的破壞力。一個正直能幹的人進入一個混亂的部門可能會被吞沒,而一個人無德無才者能很快將一個高效的部門變成一盤散沙。組織系統往往是脆弱的,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妥協和容忍的基礎上的,它很容易被侵害、被毒化。破壞者能力非凡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在於,破壞總比建設容易。一個能工巧匠花費時日精心製作的陶瓷器,一頭驢子一秒鐘就能毀壞掉。如果擁有再多的能工巧匠,也不會有多少像樣的工作成果。如果你的組織裡有這樣的一頭驢子,你應該馬上把它清除掉;如果你無力這樣做,你就應該把它拴起來。


八、水桶定律
  水桶定律是講,一隻水桶能裝多少水,完全取決於它最短的那塊木板。這就是說任何一個組織都可能面臨的一個共同問題,即構成組織的各個部分往往決定了整個組織的水平。
  構成組織的各個部分往往是優劣不齊的,而劣質部分往往又決定整個組織的水平。
  「水桶定律」與「酒與污水定律」不同,後者討論的是組織中的破壞力量,而「最短的木板」卻是組織中有用那個部分,只不過比其它部分差一些,你不能把它們當成爛蘋果扔掉。強弱只是相對而言的,無法消除。問題在於你容忍這種弱點到什麼程度。如果它嚴重到成為阻礙工作的瓶頸,就不得不有所動作。
   如果你在一個組織中,你應該:
   1、確保你不是最薄弱的部分;
   2、避免或減少這一薄弱環節對你成功的影響;
   3、如果不幸,你正處在這一環節中,你還可以採取有效的方法改進,或者轉職去謀另一份工作。

九、蘑菇管理
  蘑菇管理是許多組織對待初出茅廬者的一種管理方法,初學者被置於陰暗的角落(不受重視的部門,或打雜跑腿的工作),澆上一頭大糞(無端的批評、指責、代人受過),任其自生自滅(得不到必要的指導和提攜)。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一段「蘑菇」的經歷,但這不一定是什麼壞事,尤其是當一切都剛剛開始的時候,當上幾天「蘑菇」,能夠消除我們很多不切實際的幻想,讓我們更加接近現實,看問題也更加實際,而對一個組織而言,一般地新進的人員都是一視同仁,從起薪到工作都不會有大的差別。無論你是多麼優秀的人才,在剛開始的時候都只能從最簡單的事情做起,「蘑菇」的經歷對於成長中的年輕人來說,就像蠶繭,是羽化前必須經歷的一步。所以,如何高效率地走過生命中的這一段,從中盡可能吸取經驗,成熟起來,並樹立良好的值得信賴的個人形象,是每個剛入社會的年輕人必須面對的課題。


十、奧卡姆剃刀定律
  如果你認為只有焦頭爛額、忙忙碌碌地工作才可能取得成功,那麼,你錯了。
  事情總是朝著複雜的方向發展,複雜會造成浪費,而效能則來自於單純。在你做過的事情中可能絕大部分是毫無意義的,真正有效的活動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它們通常隱含於繁雜的事物中。找到關鍵的部分,去掉多餘的活動,成功並不那麼複雜。
  奧卡姆剃刀:如無必要,勿增實體。
  12世紀,英國奧卡姆的威廉對無休無止的關於「共相」、「本質」之類的爭吵感到厭倦,主張唯名論,只承認確實存在的東西,認為那些空洞無物的普遍性要領都是無用的累贅,應當被無情地「剃除」。他主張,「如無必要,勿增實體。」這就是常說的「奧卡姆剃刀」。這把剃刀曾使很多人感到威脅,被認為是異端邪說,威廉本人也受到傷害。然而,這並未損害這把刀的鋒利,相反,經過數百年越來越快,並早已超越了原來狹窄的領域而具有廣泛的、豐富的、深刻的意義。
  奧卡姆剃刀定律在企業管理中可進一步深化為簡單與複雜定律:把事情變複雜很簡單,把事情變簡單很複雜。這個定律要求,我們在處理事情時,要把握事情的主要實質,把握主流,解決最根本的問題。尤其要順應自然,不要把事情人為地複雜化,這樣才能把事情處理好。

十一、二八法則
  你所完成的工作裡80%的成果,來自於你20%的付出;而80%的付出,只換來20%的成果

十二、錢的問題
  當某人告訴你:「不是錢,而是原則問題」時,十有八九就是錢的問題。 照一般的說法,金錢是價值的尺度,交換的媒介,財富的貯藏。但是這種說法忽略了它的另一面,它令人陶醉、令人瘋狂、令人激動的一面,也撇開了愛錢的心理不談。馬克思說,金錢是「人情的離心力」,就是指這一方面而言。
  關於金錢的本質、作用和功過,從古到今,人們已經留下了無數精闢深刻的格言和妙語。我們常會看到,人們為錢而興奮,努力賺錢,用財富的畫面挑逗自己。金錢對世界的秩序以及我們的生活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廣泛的,這種影響有時是潛在的,我們往往意識不到它的作用如此巨大,然而奇妙的是:它完全是人類自己創造的。致富的驅動力並不是起源於生物學上的需要,動物生活中也找不到任何相同的現象。它不能順應基本的目標,不能滿足根本的需求。的確,「致富」的定義就是獲得超過自己需要的東西。然而這個看起來漫無目標的驅動力卻是人類最強大的力量,人類為金錢而互相傷害,遠超過其他原因。

2011年4月22日星期五

8個笑話頓悟8個人生道理

1、建築師 
一位夫人打電話給建築師,說每當火車經過時,她的睡床就會搖動。 
這簡直是無稽之談,建築師回答說:“我來看看。” 
建築師到達後,夫人建議他躺在床上,體會一下火車經過時的感覺。 
建築師剛上床躺下,夫人的丈夫就回來了。他見此情形,便厲聲喝問:“你躺在我妻子的床上幹什麼?” 
建築師戰戰兢兢地回答:“我說是在等火車,你會相信嗎?”
【頓悟】 
有些話是真的,卻聽上去很假;有些話是假的,卻令人無庸置疑。  
 
  
2、引誘 
英國紳士與法國女人同乘一個包廂,女人想引誘這個英國人,她脫衣躺下後就抱怨身上發冷。先生把自己的被子給了她,她還是不停地說冷。 
“我還能怎麼幫助你呢?”先生沮喪地問道。 
“我小時候媽媽總是用自己的身體給我取暖。” 
“小姐,這我就愛莫能助了。我總不能跳下火車去找你的媽媽吧?”
【頓悟】 
善解風情的男人是好男人,不解風情的男人更是好男人。  

   
3、調羹 
麥克走進餐館,點了一份湯,服務員馬上給他端了上來。 
服務員剛走開,麥克就嚷嚷起來:“對不起,這湯我沒法喝。” 
服務員重新給他上了一個湯,他還是說:“對不起,這湯我沒法喝。” 
服務員只好叫來經理。 
經理畢恭畢敬地朝麥克點點頭,說:“先生,這道菜是本店最拿手的,深受顧客歡迎,難道您……” 
“我是說,調羹在哪里呢?”
【頓悟】 
有錯就改,當然是件好事。但我們常常改掉正確的,留下錯誤的,結果是錯上加錯。

   
4、穿錯 
飯廳內,一個異常謙恭的人膽怯地碰了碰另一個顧客,那人正在穿一件大衣。 
“對不起,請問您是不是皮埃爾先生?” 
“不,我不是。”那人回答。 
“啊,”他舒了一口氣,“那我沒弄錯,我就是他,您穿了他的大衣。”
【頓悟】 
要做到理直氣壯,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理直的人,往往低聲下氣;而理歪的人,卻是氣壯如牛。   
  

5、回電 
一個蘇格蘭人去倫敦,想順便探望一位老朋友,但卻忘了他的住址,於是給家父發了一份電報:“您知道托馬的住址嗎?速告” 
當天,他就收到一份加急回電:“知道。”
【頓悟】 
當我們終於找到最正確的答案時,卻發現它是最無用的。   
  

6、傷心故事 
有三個人到紐約度假。他們在一座高層賓館的第45層訂了一個套房。 
一天晚上,大樓電梯出現故障,服務員安排他們在大廳過夜。 
他們商量後,決定徒步走回房間,並約定輪流說笑話、唱歌和講故事,以減輕登樓的勞累。 
笑話講了,歌也唱了,好不容易爬到第34層,大家都感覺精疲力竭。 
“好吧,彼德,你來講個幽默故事吧。” 
彼德說:“故事不長,卻令人傷心至極:我把房間的鑰匙忘在大廳了。”
【頓悟】 
我們痛苦,所以幽默;我們幽默,所以快樂。  
  
 
7、賣書 
一個很有名的作家要來書店參觀。書店老闆受寵若驚,連忙把所有的書撤下,全部換上作家的書。作家來到書店後,心裏非常高興,問道:“貴店只售本人的書嗎?” 
“當然不是。”書店老闆回答,“別的書銷路很好,都賣完了。” 
【頓悟】 
“拍馬屁”是個奇怪的詞:你像是在奉承他,又像是在侮辱他。  
  
 
8、幫忙 
在郵局大廳內,一位老太太走到一個中年人跟前,客氣地說:“先生,請幫我在明信片上寫上地址好嗎?” 
“當然可以。”中年人按老人的要求做了。 
老太太又說:“再幫我寫上一小段話,好嗎?謝謝!” 
“好吧。”中年人照老太太的話寫好後,微笑著問道:“還有什麼要幫忙的嗎?” 
“嗯,還有一件小事。”老太太看著明信片說,“幫我在下面再加一句:字跡潦草,敬請原諒。”
【頓悟】 
你若不肯幫忙,人家會恨你一個星期;如果幫得不夠完美,還不如……

2011年4月16日星期六

人生哲理小故事八則

1、一隻火雞和一頭牛閒聊,火雞說:我希望能飛到樹頂,可我沒有勇氣。牛說:為什麼不吃一點我的牛糞呢,他們很有營養。火雞吃了一點牛糞,發現它確實給了它足夠的力量飛到第一根樹枝,第二天,火雞又吃了更多的牛糞,飛到第二根樹枝,兩個星期後,火雞驕傲的飛到了樹頂,但不久,一個農夫看到了它,迅速的把它從樹上射了下來。

啟示:牛屎運讓你達到頂峰,但不能讓你留在那裏。

2、兔子問樹上的鳥:為什麼你可以整天什事情都不做,就在那唱歌呢?而我卻要整天跑來跑去的? 鳥說:你也可以啊!於是兔子也就不跑來跑去的,在樹下發呆,結果過來一隻狼,把兔子吃掉了。

啟示:如果你想整天無所事事,只有你的位置足夠高才行。

3、一隻小鳥凍僵了,掉在地上快要凍死了,突然路過一隻牛,在鳥身上拉了一泡屎,把鳥包了起來,小鳥頓時暖和了很多,於是就在那愉快的唱起了歌,這時一隻路過的貓聽到了鳥的歌聲,把鳥從屎堆里拉了出來,然後吃掉了。

啟示:
a、在你身上拉屎的未必都是你的敵人
b、把你從屎堆里拉出來的也未必就是你的朋友
c、最重要的一點,當你身陷困境的時候就閉上你的鳥嘴!


4、從前,有兩個饑餓的人得到了一位長者的恩賜:一根魚竿和一簍鮮活碩大的魚。其中,一個人要了一簍魚,另一個人要了一根魚竿,於是他們分道揚鑣了。得到魚的人原地就用乾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魚,他狼吞虎咽,還沒有品出鮮魚的肉香,轉瞬間,連魚帶湯就被他吃了個精光,不久,他便餓死在空空的魚簍旁。另一個人則提著魚竿繼續忍饑挨餓,一步步艱難地向海邊走去,可當他已經看到不遠處那片蔚藍色的海洋時,他渾身的最後一點力氣也使完了,他也只能眼巴巴地帶著無盡的遺憾撒手人間。

5、又有兩個饑餓的人,他們同樣得到了長者恩賜的一根魚竿和一簍魚。只是他們並沒有各奔東西,而是商定共同去找尋大海,他倆每次只煮一條魚,他們經過遙遠的跋涉,來到了海邊,從此,兩人開始了捕魚為生的日子,幾年後,他們蓋起了房子,有了各自的家庭、子女,有了自己建造的漁船,過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啟示:一個人只顧眼前的利益,得到的終將是短暫的歡愉;一個人目標高遠,但也要面對現實的生活。只有把理想和現實有機結合起來,才有可能成為一個成功之人。有時候,一個簡單的道理,卻足以給人意味深長的生命啟示。

6、有位秀才第三次進京趕考,住在一個經常住的店裏。考試前兩天他做了三個夢,第一個夢是夢到自己在牆上種白菜,第二個夢是下雨天,他戴了斗笠還打傘,第三個夢是夢到跟心愛的表妹躺在一起,但是背對著背。

這三個夢似乎有些深意,秀才第二天就趕緊去找算命的解夢。算命的一聽,連拍大腿說:你還是回吧。你想想,高牆上種菜不是白費勁嗎?戴斗笠打雨傘不是多此一舉嗎?跟表妹都脫光了躺在一張床上了,卻背對背,不是沒戲嗎?

秀才一聽,心灰意冷,回店收拾包袱準備回。店老闆非常奇怪,問:不是明天才考試嗎,今天你怎麼就回鄉了?秀才如此這般說了一番,店老闆樂了:喲,我也會解夢的。我倒覺得,你這次一定要留下來。你想想,牆上種菜不是高種嗎?戴斗笠打傘不是說明你這次有備無患嗎?跟你表妹脫光了背對背躺在床上,不是說明你翻身的時候就要到了嗎?

秀才一聽,更有道理,於是精神振奮地參加考試,居然中了個探花。

啟示:積極的人,象太陽,照到哪里哪里亮,消極的人,象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想法決定我們的生活,有什麼樣的想法,就有什麼樣的未來。

7、孔子的一位學生在煮粥時,發現有肮髒的東西掉進鍋裏去了。他連忙用湯匙把它撈起來,正想把它倒掉時,忽然想到,一粥一飯都來之不易,於是便把它吃了。剛巧孔子走進廚房,以為他在偷食,便教訓了那位負責煮食的同學。經過解釋,大才恍然大悟。孔子很感慨的說:我親眼看見的事情也不確實,何況是道聽途說呢?

啟示:找出事情的真相,不要輕易相信謠言,辛辛苦苦建立的事業才不會毀於一旦。

8、有一天動物園管理員們發現袋鼠從籠子裏跑出來了,於是開會討論,一致認為是籠子的高度過低。所以它們決定將籠子的高度由原來的十公尺加高到二十公尺。結果第二天他們發現袋鼠還是跑到外面來,所以他們又決定再將高度加高到三十公尺。
沒想到隔天居然又看到袋鼠全跑到外面,於是管理員們大為緊張,決定一不做二不休,將籠子的高度加高到一百公尺。

一天長頸鹿和幾隻袋鼠們在閒聊,你們看,這些人會不會再繼續加高你們的籠子?長頸鹿問。
很難說。袋鼠說﹕如果他們再繼續忘記關門的話。

啟示:其實很多人都是這樣,只知道有問題,卻不能抓住問題的核心和根基。

2011年4月10日星期日

選擇性記憶

今天講可能是散戶心理系列中最後一個心理,就是選擇性記憶心理。人通常會刻意只記憶自己感興趣或成功的部分,對失敗等痛苦記憶會選擇忘記。這種心理在股票市場上的散戶是很容易發現的,如果不是的話,為何那麼多散戶不斷重複同一個失敗經驗。97年因金融風暴損失嚴重的散戶,是可以在08年金融海嘯中犯同一個錯誤,因為腦海中只記得當年大賺時的興奮,而忘記了當年大敗時的痛苦,結果10年後再次中招。很多人說下次再出現類似金融海嘯情況時必定可以全身而退後再低位入貨,但如果是10年後的事真能保證自己可以做到嗎?如果人對失敗的記憶可以保留如此之久,就不會有人再次中招了。

失敗後進步的必要條件就是要銘記失敗在心。我記得索羅斯在海嘯後的著作和巴菲特的自傳中都不是吹噓自己的成功經驗,而是絕大部份的篇幅都提及自己過去的失敗經驗,這些就是真正的大師,因為對失敗的記憶銘記在心,並不會因為自己是大師級人物而不敢公開失敗。
今次我唔問大家,因為大家應該知道點樣問自己。

貪婪心理

今日講既散戶心理就係貪婪心理。記得佛祖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悟出世間上所有既罪惡都係來自"貪"。貪可以係貪財,貪色,貪食,貪威,貪勝,貪權,貪玩等。而股票市場上出現既就係貪財,貪威同貪勝。

貪財當然就係想賺到盡賺得最多,永遠都想等到最高位才放手,結果不能賺盡反暴蝕。情況有如07年股市泡沫嚴重時還想賺到去4萬點才心息,有些人甚至覺得正股賺得唔夠窩輪多,紛紛走去買窩輪借孖展等,結果就死既死傷既傷,因為貪財而忘記進入市場的風險。
而貪威就係覺得自己英明神武,永遠認為只有自己才是對,特別係當公開左自己既操比其他人之後,因為貪威(面子)而永遠都不會承認錯誤,結果錯失了泡沫嚴重時賣出的機會或愈踩愈深。好多投資者特別係男人都會因為貪威而做出一些言行不一致既事情。
相信好多人聽過貪勝不知輸呢句話,其實以上貪財和貪威既例子之中亦會或多或少包含左貪勝(好勝)既心理。因為要同人比,要嬴人,好似投資比賽一樣,要證明比人睇自己先係真理,結果目光就留意唔到大環境既改變。

大家有冇試過因為貪財而做出無視風險既行為呢?

大家有冇因為貪威(面子)而拒絕別人批評,因而錯過左進步改良(升呢)既機會呢?

大家有冇因為貪勝(好勝)而做出超出自己能力水平既事呢?

大家有冇因為貪財,貪威或貪勝而不能理性思考呢?

大家有冇因為貪財,貪威或貪勝而錯過左一個極好投資機會或進入左一個極差投資項目呢?

大家又可以自己答自己。

我已經提出過不少散戶心理,大家發唔發覺大部份人輸錢都係因為心理問題。

偏見心理

今日講既散戶心理就係偏見心理。唔知大家有冇睇過傲慢與偏見一書?例如你地見到一個豬型物體行為嘔心語無倫次,咁下次再見到另一個豬型物體就會先入為主以為都會有相同特徵而歧視佢。又例如以前歐洲人從來未見過黑天鵝,只知白天鵝的存在,就會認為世界上是不會存在黑天鵝的。當然大家應該知道黑天鵝是實際存在的。有偏見的人往往會拼命維護自己的偏見,即使事實證明他錯了,他仍會堅持下去。有心理書籍指出,懷持偏見的人“喜歡留意和記憶某人的行動與他所定的形像相符之處,但卻拒絕與該形像相反的證據。”大家要知道世界上很多科學發明同創意產品都係反偏見,反傳統,反固有知識的事情。當年很多人包括專家學者都認為高昆的光纖技術是無可能,但今天大家上網都用緊光纖技術。偏見會成為自己的思想牢獄,令自己放棄其他的可能性。投資市場上都充滿很多偏見的例子。例如當自己滿倉持股時,會傾向認為股市可以繼續升,偏向同意市場上相同想法的資訊而無視反對資訊。如果一隻股票事實上有50%利好和50%利淡資訊,但投資人已經持有該股票,佢就會偏向支持利好資訊,眼中可能變成80%利好和20%利淡。又例如一個賭徒賭大細,當連開7次大,佢就會偏向認為無可能第8次都開大,但事實上無論之前的結果是什麼,第8次開大的機會永遠都是50%,為何這個賭徒會看到遠細於50%的機會呢﹗

大家生活上是否出現過偏見的例子呢?

大家投資時會否因為先入為主而無視不利於已的因素呢?

大家會否因為投資理念上的不同而因人癈言呢?(注: 因人癈言即是我不同意/不喜歡這個人,
所以這個人的所有說話都是癈的和不對的,即使該說話在客觀上是對的。)

大家會否因為偏見而錯過了一個極佳投資機會或進入了一個極差投資項目呢?

大家又會否因為偏見而否定其他未經證實的可能性呢?

當我地想一件事是無可能出現,不會發生,不可能出錯,10年後自己的決定必定對的,那一切後續的思想活動就會停止,因為已經排除了其他可能性,可以安心不用再思考其他可能性出現時的情況。如果所有人都是如此,相信世上不會有新發明,地球還是方形的,不會出現黑天鵝了。

其實偏見有幾嚴重,好多時取決於個人心胸有幾廣闊。能夠海納百川的人,絕對會是一個出色的老闆,投資人,科學家,創意工作者等。

恐懼心理

今日講的散戶心理,就係恐懼心理。恐懼其實係生物既一種本能保護意識,因為恐懼時會產生極大既即時回避危險意識,就好似羊面對獅子都會驚到拼命地逃跑。但散戶面對恐懼不是因為生命受到威脅,而是因為無知,對不可知既未來產生無力感,從而失去信心,無知變成散戶恐懼既最大原因。當恐懼出現,人就開始失去百分百理性,行為便會受到身邊環境的高度影響,做出一些不是自己平常在穩定環境下會做的決定。例子便是在沙士時去賣樓,海嘯時在HSBC $33的時候沽清股票,尋日去搶鹽等。

大家會否因為恐懼而失去理智,結果做出一些事後覺得愚蠢既事呢?

會否每次都在股票下跌時感到恐懼呢?

會否因為恐懼而讓機會在面前白白流走呢?

恐懼是來自事實還是自己的無知呢?

大家又可以自己答自己。

羊群心理

今日講的散戶心理,就係好出名既跟大隊心理,即羊群心理。原因係個人獨立行動會感覺缺乏安全感,而覺得跟大隊就會比較安全,可以減少出錯的風險。投資其實係一件好個人化既事,如果盲目跟風,話乜乜專家買嗰隻喎,去跟,阿邊個高手買呢隻喎,又跟。死跟爛跟,最後可能死左都唔知乜事。記得97年好多人排隊抽新樓,有人見到咁多人排就排埋一份,新聞訪問佢竟然話唔知條隊排乜野。2000年又係有人見到好多人排隊抽tom.com,又唔知頭唔知路死跟。07年又係見好多人話買窩輪好賺過正股,好多散戶又係唔知乜黎照跟。80後90後未必感受過97同2000年既事,但中招者住住都係未能認識歷史又盲目跟從大眾或專家既人。

大家買賣股票有冇盲目聽從別人意見呢?

大家會唔會比市場氣氛影響自己買賣決定呢?

大家買賣股票係聽消息定係個人思考呢?

又係唔使答我,自己答自己就得。

及時行樂,死不認錯

今日又講下另一個心理,就係及時行樂,死不認錯。即係話賺少少就走,蝕多多死留。賺10%就走既散戶真係比比皆是,但相反蝕10%就走既真係少之又少。呢d情況係因為人有回避痛苦既心理,當愈升愈高就會產生愈來愈強烈怕回跌賺少左或倒蝕既心理,結果賺少少就急急腳咁走。而相反蝕錢時因為已經係賬面痛苦中,如果止蝕只會變成實際的痛苦,所以為了回避實際的痛苦,就會產生死留等返家鄉既情意結。

大家想想如果每次都賺10%就走,蝕10%死留的話,長期係賺多定蝕多呢?

大家又有冇經歷過呢個心理呢?

又係唔使答我,自己答自己就得。

以上心理又會引申到止賺止蝕既問題,但一般散戶連股票既價值都唔知就買入,佢地又點會知道合理既止賺止蝕位呢﹗

家鄉情意結

我相信好多散戶係金融海嘯之後都出現家鄉情意結。最初我地買入股票目的係想賺錢,但唔知點解當買入後開始蝕錢,目的就改變成為要保本。而當愈蝕愈多或蝕了很長時間,呢個保本思想就愈強烈。當某一天真係返回家鄉,便會不理任何因素,急不及待沽之而後快,以求盡早解決自己長期蝕錢的不安感。結果好多追高殺低既散戶,買入股票既目的好似永遠變成保本一樣。

你地有冇體驗過家鄉情意結呢?又係唔使答我,自己答自己就得。

見低踩見高拜

見低踩見高拜心理就係好多人見一隻股愈跌愈低就會慢慢開始討厭佢,當然前提係冇持有該股啦。但相反一隻股愈升愈高時就會好多人鐘意佢,愛上佢,有錢都想即刻買起佢,當然前提又係冇持有該股啦。

大家有冇經歷過呢d心理呢? 呢d心理可以提高你賺錢機會定係蝕錢機會呢?答案就要自己答自己啦。

有錢身痕

我諗好多人都感受過有錢就身痕既心理,一有錢就無時無刻想洗左去,總之一有錢就每日都想買股票,唔做買賣就有點唔安樂,其實原因係買賣過程會產生一種荷爾蒙可以令人有興奮快樂既感覺,當人享受過快樂就當然會希望重複快樂啦。

大家有冇經歷過呢d心理呢? 呢d心理可以提高你賺錢機會定係蝕錢機會呢?答案就要自己答自己啦。

2011年4月3日星期日

投資風險 - 保本篇

保本顧名思義就是保有本金的思意。巴菲特有兩條投資戒條,第一是不要蝕本,第二是永遠記得第一條。財富不是你賺到多少錢,而是最終你可以保有多少錢。很多人認為保本投資就是一天都不能蝕錢如定期存款,但我認為這個定義太過狹隘,保本應該是長期來說,某個投資項目幾乎不會蝕錢的意思。例如一間公司可以年年賺錢,每年以10%的增長速度成長,7.2年後就可以成長一倍,如果以現價7.2倍PE買入該公司股票,7.2年後不但可以回本,還可以賺取成本一倍的成長,那以現價7.2倍PE買入該公司股票便是一項不會蝕本的投資。當然每年有10%增長速度只是一項估計,萬一在7.2年之中不能保持這個平均增長便會出現錯誤,但投資有一個概念就是安全邊際,如果股票現價是3.6倍PE,估計錯誤的機會便小了一倍時間。大家可能覺得增長高而PE極低的股票幾乎不存在,但事實上在金融海嘯期間市場上的確出現大量這類股票。在海嘯期間買入這些股票便成為真正的保本投資了。大家還記得金融海嘯期間,巴菲特以$8的價錢買入比亞迪嗎?即使今天比亞迪的跌幅驚人,但巴菲特並沒有蝕過一分一毛的。

對一些本錢小而進取的投資者,保本概念可能不會引起興趣,但如果本錢增大到一個極大的數目如1千萬,一次進取的投資失誤是可以把過去多年所賺取的一次過損失掉,因為同樣是20%的損失,10萬和1千萬已經是很驚人的差別。當投入資金愈大,愈要存在保本意識,賺少了必定比蝕多了優勝。